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度与成果超出预期。而位于古老丝绸之路上的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正从“被忽略的角落”走出,释放出更多可能性。像柯大卫这样的欧洲青年也有了新的选择——向东发展。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实习记者 黄名扬 每经编辑 杨欢
时代在变,外国人在中国工作早已不是新鲜事了,但当他们“打工”的场所从外企、私企变成国企时,还是让不少人觉得惊讶。
柯大卫(David Kovacs)就是一个代表。这位来自匈牙利的90后小伙,现在是成都双流创新创业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国际合作部部长。
“这确实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提到自己近一年的国企工作,柯大卫说。
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得益于此,不仅是柯大卫,更多的外国人凭借着自己的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在这里站稳脚跟。不仅是国有企业,甚至政府部门也开始向他们敞开“大门”。
中欧人才的新机遇
此次扎根成都,并非柯大卫与中国的首次“亲密接触”。
在他的简历中,“中国”几乎贯穿始终——2011年在重庆学习一年中文后回匈牙利,但他一直关注中国发展,2014年又回到重庆在欧盟商会工作。
2016年,已回到布达佩斯的柯大卫从一个职场新手晋升为欧盟商会的秘书长,一切似乎都安定下来。
此后,年轻的柯大卫有幸参加了一系列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会议,其中就包括中国-中东欧国家“16+1合作”领导人会议、在布拉格召开的2016中国投资论坛等。他意识到,他曾多年工作与生活的中国西部地区的重要性正不断凸显。
“‘一带一路’将会带动中国西部的发展,而16+1等合作机制又让中东欧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当然,这与‘一带一路’的推进关系密切。”柯大卫说,“我从未像当时那样感觉到自己的责任,我在中国西部有学习工作经历,我可以充当‘桥梁’,将中国和欧洲联系在一起。”
事实上,近年来“一带一路”建设进度与成果超出预期。而位于古老丝绸之路上的匈牙利等中东欧国家,正从“被忽略的角落”走出,释放出更多可能性。像柯大卫这样的欧洲青年也有了新的选择——向东发展。
恰巧,柯大卫从朋友那获悉此国有企业的招聘信息。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回到中国,这次,他来到了成都。
“我对成都一直很好奇。之前从欧洲回重庆没有直飞航班,转机让我有了接触成都的机会。成都经过多年快速发展,已成为中国西部的窗口。”在柯大卫看来,这个机会的难能可贵之处更在于,有国企会招聘外籍员工。要知道,在匈牙利,国有企业或者政府为外国人士提供工作机会是非常少见的。
“当一张‘火箭票’递到你的面前,你唯一的念头便是:抓住它、登上去!”他说到。
一条纽带 两种身份
柯大卫已在成都工作近一年时间。他的主要职责是吸引投资、技术和人才,以及为中国公司寻求“走出去”的商业合作机会。近日,他参与的一项数以百亿元的飞机制造项目正式签约落户双流自贸区。
身份的转变是他最大的感受。“之前在商会,我主要帮外资企业向政府传递诉求;而现在,我扮演的则是政策推介者角色。这很有意思,它让我发现之前所了解到的政策很有限,而此前我了解到的外资企业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并非没有相应的政策,而是碍于沟通不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在柯大卫看来,他有着和外国公司相同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他更加能顺利地对话。“对话很重要”,这也是柯大卫对这份工作的总结。
“包括我的朋友在内,越来越多国际人才希望到成都发展。”柯大卫说。
而对于成都而言,这能向世界展示一个更开放的城市形象。柯大卫发现很多人会因为他能以外国人的身份进入成都国有企业工作,而对成都形成“开放、包容、先进、国际化”等印象,并使他们对当地的投资和商业环境产生积极预判,增加合作项目的接洽机会。
“无论在家人朋友中,还是出国参加国际会议时,大家都会把我看做是成都的而非国外某个城市的代表。很多时候,我的工作和身份的本身就传递着成都开放的符号。” 柯大卫说,成都对开放的愈加渴望,也源于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巨大转变。“我与在中国的外资企业打了多年的交道,我发现,以前对他们最大的吸引力是中国的成本和市场,现在,更多公司讨论的则是与这里的新科技、新技术——中国在许多新兴领域已从原来的跟随者变成引领者。”
得益于国企平台优势和他在欧盟商会积累的经验和资源,来到中国,对于柯大卫而言,有了更多的机会。他告诉自贸君,公司已被确定为2018年B20(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中小企业工作组的受邀单位,他本人也将于今年下半年前往阿根廷。柯大卫激动地说到,“希望我到时候也能在会上提出有价值的发言。”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