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涂颖浩
上市保险公司2017年年报披露进入尾声。截至目前,中国平安、中国人寿、新华保险三家A股上市险企2017年年报已经披露,从净利润表现来看,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增速较快;在投资收益上,中国平安的净投资收益率和总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5.8%和6%,领跑上市险企。
值得一提的是,新业务价值方面,2017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业务的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32.6%,排名第一,远高于别家险企新业务价值的增长率。而在内含价值上,截至2017年底,中国平安内含价值同比增长29.4%,而同期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的这一指标分别为12.6%和18.6%。一位精算师告诉记者,渠道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双重优化是推升平安内含价值和新业务价值率增长的核心因素,也恰恰是保险产品回归保障本质、“保险姓保”的集中体现。
2016年起,保险业迎来了“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的变革。其时,保监会等部门出台多个文件限制万能险等短期保险。而新实施的偿二代,令规模转监管转向结构监管,低风险的长期保障业务给予更大的杠杆,而对短期业务要求有更高的资本金,驱动保险公司主动优化业务结构。中国平安向来是行业的引领者,在渠道和产品结构布局调整上,同样走在了前面。
从渠道角度来看,中国平安早在2010就率先完成渠道转型。2010年平安开始收缩银保渠道,重点发展代理人、电销和互联网等渠道,到2013年银保渠道的新业务保费占比已减少至13%,渠道转型基本完成。2017年报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末,中国平安代理人、银保、电销及互联网渠道新业务保费占比分别85%、5%、15%,代理人渠道成为最核心的新保保费来源。德银分析师报告指出,虽然平安早在2017年6月就开始适应134号文,按理说储蓄型销售会受到影响,但下半年新业务价值增长的质量表现惊喜,主要驱动因素为代理人渠道储蓄型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96.6%。
从产品角度来看,中国平安寿险的核心业务是中长期保障及储蓄型产品,以期交为主,这使得过去几年平安新业务价值率稳定提升。正如平安集团保险业务执行官李源祥在年报业绩发布会上所言,“平安坚持做中长期保障及储蓄型业务。这种业务也是较符合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也非常符合保险行业属性,这是我们坚持做中长期保险型产品的原因”。2017年报显示,2017年平安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代理人渠道长期保障型和储蓄型产品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1%和24%,并持续保持良好的业务品质。
从以上两方面不难发现,回归保险本质,稳健经营做强主业,沿保险业发展的大方向不跑偏,这正是平安业绩扎实稳健,新业务价值大幅提升的基础。中信非银研报指出,2015-2017年,保险公司享受了理财保单收益率优势、保障需求开始释放、代理人爆发式扩张等多重有利环境,拥有营销队伍的公司全都迎来新业务价值的高增长,而平安作为其中代表增速更快。报告表示,未来三年,预计主要上市公司新业务价值有望维持两位数甚至更快的增长,
与此同时,保险作为市场经济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保险业的天然使命,必须和实体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协调发展。各大险企回归保险本质、保险服务实体经济方面亦做出了积极努力。据悉,平安人寿投资服务实体经济已超1000亿元。除了积极参与重大基础设施、棚户区改造、新型城镇化建设等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建设外,平安人寿也积极参与保险资金服务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为相关产业的培育和壮大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