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云商1月29日晚间发布公告称,计划出资人民币95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港币,购买万达商业股东持有的约3.91%股份。为迎战“新零售”这场大战,2018年开年,苏宁易购已是动作频频。
每经编辑 王星平
每经记者 王星平 每经编辑 魏文艺
1月29日晚间,苏宁云商发布公告称,公司计划出资人民币95亿元人民币或者等值港币,购买万达商业股东持有的约3.91%股份。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为迎战新零售这场大战,2018年开年,苏宁易购便已是动作频频。在几天前,苏宁刚公布更名计划,并在内部公布了组织架构和内部高层调整。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更名、接连板块、人事重大调整、收购等一系列重要举措,意味着2018年苏宁的零售之战已经打响。
随着巨头在新零售布局进入快车道,苏宁也加快了步伐。此次入股万达,意味着苏宁在线下场景的比拼中又迈进了一步。
苏宁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此次苏宁入股万达商业,使双方在商业运营领域的合作将再度升级。据悉,双方将在原有开展的物业租赁合作的基础上,推进在商业物业、会员数据、金融服务、仓储物流、物资采购等业务领域的全面合作,共同推进“智慧零售”。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宁零售业态、门店和营销资源都具有行业方面的较大优势,万达此前削减百货业务以后,在零售方面也需要导入新的资源。对于苏宁来说,可使其在包括万达广场等商业地产项目上更具备零售发展空间,同时在线上可积极开拓万达既有用户的零售消费资源,后续也有助于苏宁在包括门店经营、线上线下等领域形成更强的市场定价能力。
而就在此次收购之前的一段时间里,苏宁控股董事长张近东对苏宁易购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在不久前召开的苏宁内部2018年度工作规划与部署会议上,张近东透露苏宁前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26.98%,净利润同比暴增321.23%。尽管年度财报还未披露,但张近东断言2017年将是苏宁互联网转型发展以来表现最好的一年。
在业绩增长的刺激下,张近东又提出了一个4万亿元的战略目标:未来三年要是过去三年平均增速的两倍,线下开设两万家门店,苏宁大生态全面协同发力,向2020年交易规模超过4万亿元的大目标全面冲刺。同时,苏宁将原有的物流、IT体系升级为物流、科技产业板块进行独立运作,从六大产业变为八大产业。
随后,苏宁易购也在内部公布了组织架构和内部高层调整。将其零售业务在十一个事业部的基础上,建立了虚拟的事业部群四大核心业务模块,分别为大家电、大快消、智能数码3C、生活家居。在高层调整方面,把华东区负责人范志军和华北区负责人卞农调到总部,分别担任大家电和大快消事业群负责人。
作为定下4万亿元战略目标的起始年,2018年对于苏宁来说可以说是尤为关键的一年。事实上,更名、接连板块、人事重大调整、收购都属于战略层面的变动,落实到执行层面,苏宁也是按下了线下开店的加速键。
苏鲜生、苏宁小店近日都在北京快速开店,或将与京东7fresh和盒马鲜生比速度。1月26日,北京刘家窑桥东和西马厂两家苏宁小店同时开业。北京苏宁易购运营总经理王波在刚开业的苏宁小店刘家窑店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苏宁小店作为苏宁开店计划中最重要的一部分,2018年苏宁将在北京地区开设苏宁小店100家,为消费者提供覆盖社区生活最后一公里的服务和体验。“目前北京地区已经选址的小店有二三十家,已经签约的超十家。”王波说。
据苏宁2017年三季度财报显示,截至2017年9月30日,苏宁已经开设云店、旗舰店、红孩子店、超市店以及苏宁易购直营店等共计3662家。如果苏宁要达到2020年的既定目标,意味着苏宁需要保持每年平均新增约1万家门店的速度。此前,苏宁在2015年、2016年门店总数为2588家和3412家,新开门店的增速分别为36%、31%。
对于庞大数量的开店计划,王波表示,“可能前期开店速度相对比较缓慢,但是由于小店复制性强,加上苏宁与多家地产企业、运营商深度合作,且后期也会将加盟模式引入开店计划,最后完成开店计划是有可能的。”
此外,作为苏宁的“根据地”,苏宁家电一直都是苏宁最重要的板块之一。而大家电板块新任掌舵者范志军一上任,就将战火点燃。据苏宁内部人士透露,范志军新官上任,准备用压倒性打法,尽快在大家电领域结束“拉锯战”。
据了解,范志军自2002年便开辟北京市场,使得苏宁易购在北方全面推广。从履历中可以看到,范志军是苏宁多次转型的深度参与者和主要干将,其对智慧零售的认知在苏宁内部也是最为深刻者之一。
事实上,随着京东、天猫等电商渠道的崛起速度加快,大家电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从市场份额来看,苏宁和京东的斗争最为激烈。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中国家电市场全渠道总量规模为6007亿元,苏宁易购拥有19%的全渠道市场份额,京东则占有12%的市场份额。
业内人士认为,苏宁将范志军调回总部负责大家电,是要建立自己的超级强势品类,但想要结束“拉锯战”,应该要将市场份额提升到30%以上才有可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