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金证股份今日(1月9日)披露的定增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公司此番募资总额占预期总额比例不足3成。这到底是由于定增市场整体环境欠佳,还是公司对于机构而言,缺少吸引力?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曾剑
每经记者 曾剑 每经编辑 宋思艰
自2016年初披露定增预案后,金证股份(600446,SH)对该预案进行了五次调整,最终确定的融资金额上限已较最初规划减少。不过,遗憾的是,金证股份仍然没能如愿募集到相应资金。
根据公司今日(1月9日)披露的定增发行情况报告书显示,公司此番定增似乎遭遇机构冷遇,募集资金总额占预期总额比例不足3成。
根据金证股份1月9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公司以14.23元/股的发行价格向汇添富基金等5名特定对象合计发行了1820.1万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为2.59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金证股份实际募资总额无疑与公司此前预期差距较大。
据金证股份2017年6月披露定增方案显示,公司计划向认购对象发行不超过6000万股(含6000万股)股份,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10.79亿元。也就是说,金证股份实际募资总额只有预期24%左右的水平。
从发行过程来看,金证股份这份定增方案疑遭到了机构的冷遇。首轮申购,只有汇添富基金1家投资者参与申购报价,其以14.23元/股、14.37元/股的价格申购9000万元。按照发行价格及认购数量,上市公司确定的认购总股数为632.47万股,认购总金额为9000万元。
在上述申购结果下,金证股份和主承销商不得不启动追加认购程序。公司此次定增终于迎来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泰康资管、博时基金、财通基金等4家机构的参与。这4家机构的申购金额分别为5000万元、3000万元、4000万元、4900万元,合计为1.69亿元。累计算来,5家机构合计申购金额约为2.59亿元,但仍与上市公司预计的募资金额上限差距很大。
考虑到募资总额与预期差距不小,金证股份是否会对募投项目的投资计划进行变更?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月9日致电金证股份证券事务代表刘瑛,刘瑛向记者表示,现在还没有听公司领导提到这个问题,其对相关情况不是很清楚,毕竟定增资金也是刚刚拿到。后续倘若有变化,上市公司会及时公告。
值得一提的是,金证股份2017年6月披露的定增方案已是公司五次修订后的版本。
金证股份最早于2016年1月披露定增预案,公司拟向联礼阳、员工持股计划、飞鹏投资等7名特定对象非公开发行6503.68万股股份,募集不超过27.4亿元投资金融业新架构业务等4个项目。
2016年4月,金证股份宣布对定增预案进行修订,发行对象变更为包括联礼阳在内的不超过10名特定对象;同年8月,金证股份第二次修订定增方案,募资金额调整为“不超过17.38亿元”;2016年11月,公司对定增方案第三度修订,将募资金额调整为“不超过10.79亿元”。
2017年1月,金证股份披露定增预案(第四次修订版),此次修订主要是明确了发行股份数量上限,且联礼阳也不再参与认购。相较前一个版本,公司去年6月披露方案的内容变化不大。
结合上述情况可以发现,金证股份计划通过定增募集资金较最初已减少了6成。但即便如此,公司最终仍未能将资金募足。
为何金证股份定增受到机构这般冷遇?
有投资者认为,这或许与金证股份自身情况有关。从业绩上看,金证股份2016年、2017年1~9月的盈利均处于同比下滑的态势;从股价走势上看,自定增预案披露至今,金证股份股价累计下跌68.38%。
刘瑛认为,这个情况(募资未募足)并不奇怪。据其了解,目前上市公司做定增的大部分都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目前,整个定增市场就是这样,也不是公司1家出现这种状况。其表示,上市公司定增募足资金的应该很少。就金证股份本身而言,由于发行时点位于2017年12月份,到年底时机构的资金可能也比较紧张。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A股上市公司近期的定增完成情况发现,募资未能募足的情况的确存在。在近期披露定增发行结果的7家上市公司中,除了金证股份以外,还有3家公司没能把募资募足。
譬如:东易日盛(002713,SZ)1月4日披露的定增发行情况显示,公司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到了2.4亿元资金,而公司在定增预案中拟募集不超过7亿元资金;东方证券(600958,SH)此前宣布拟通过定增募集不超过120亿元资金,公司2017年12月30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在经过追加认购的情况下,其实际募得110.58亿元。宁波华翔(002048,SZ)计划募集25.18亿元投资4大项目;公司2017年12月27日发布的公告显示,其实际募得20.44亿元。
对上述现象,海润达资本仇天镝认为,时间因素(年底)应该不是上市公司募资未募足的主要原因。目前,一些规模相对较小、主业发展平平的公司对机构吸引力已大不如前。且一些公司本身估值较高,定增价位也不便宜,机构当然不愿意抢这些公司的股票。整体来看,A股市场投资也逐渐回归到价值投资的年代,投资风格已变,资金更青睐诸如格力、美的这类行业标杆企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