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集合竞价很快就要来了,与此同时协议转让交易却呈现井喷的态势。在交易额大增的背后,“垂死挣扎”的协议转让舞台上,还有其他的故事在上演。业内人士介绍,由于很多新三板大股东、投资机构手上持有的是原始股,原始股溢价卖需要缴税,个人所得税20%,企业所得税25%。
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方案发出已经接近两周了,新的集合竞价交易很快“走马上任”。
不过论坛君却发现,即将告别历史舞台的盘中协议转让,近期交易额却迅速井喷。而在交易额大增的背后,“垂死挣扎”的协议转让舞台上,还有其他的故事在上演。
先看一组数字,来感受一下新三板协议转让最近的交易热情:
2017年12月28日成交20.2亿元;
2017年12月27日成交17.7亿元;
2017年12月26日成交16.1亿元……
从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方案发出至2017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一共六个交易日,新三板协议转让日均成交额达到14.2亿元。
这是什么概念?2017年一整年新三板“做市+协议”一起算,日均成交额也才9.3亿。
从上图可以看出,在改革方案发出前,2017年1月-12月,协议转让日均成交金额均在4-8亿元之间;方案发出后协议转让股票日均成交额迅速攀升至14.2亿元。
类似的情况也体现在成交公司数量上。改革方案提出后,日均成交公司数迅速增加。与此同时,日常只有几家,或者十几家成交额过千万元的新三板市场,这几天动辄三十多家过千万元。
相当一部分挂牌以来从未有过交易,或者交易非常小的协议转让股票,近期交易额突然跃升至数百万,乃至上千万元。
如威保特(870043),自2016年12月挂牌以来,一直没有任何交易。
12月27日,威保特实控人陶晋、刘阳以4.2元/股的价格合计转让394万股,成交金额达1655万元,交易对象是公司旗下的两个员工持股平台。
从交易方式来看,协议转让交易额猛增,而从新三板公司所属层级来看,基础层公司则是交易额徒增的主要贡献者:
为什么呢?有业内人士分析,引入集合竞价后,非做市的新三板基础层每个交易日只剩下一次交易机会,甚至某些达不到10万股或者100万元集合竞价“交易门槛”的小盘股,交易会更加惨淡,是改革在倒逼交易提前。
但是论坛君发现,除了上述对基础层流动性的担忧之外,新三板协议股交易“井喷”背后还有其他秘密。
“从12月22日晚新三板交易制度改革开始后,身边的很多朋友就开始找资金。”深圳某私募人士对论坛君表示,“在1月15日交易制度正式实施前,预计新三板倒仓资金需求明显。”
该私募人士介绍,由于很多新三板大股东、投资机构手上持有的是原始股,原始股溢价卖需要缴税,个人所得税20%,企业所得税25%。
因此,为了避税,“股东将个人名下的股份,以平价或者略高一些的价格,通过二级市场转到自己控制的账户上。”上述私募人士对论坛君称,根据现行政策,这样倒仓之后,没有盈利或者盈利很低,缴税就很少,以后再交易也不需要缴那20%了,“这个需求很大,很多人在找我们找资金”。
他遇到的一个案例就是大股东需要“倒仓”进二股东的账户,资金需求大约在2000万元左右,但是大股东并没有太多现金,因此在到处找钱。
和个人股东差不多,投资机构也有这种需求。企业定增进入新三板公司,转手出来盈利要缴25%的企业所得税,“这个情况下,也有这种倒仓需求”。
“我判断这半个月,很多过桥资金会做这方面的业务。”
之所以倒仓需求近期大规模出现,“是因为集合竞价交易推出后,定价的权力就不再掌握在个人手上了。”先驱资本董事长彭和平在接受论坛君采访时表示,上述私募人士发现的问题,他们最近也有感受。
“在1月15日之前,预计协议交易出现大幅成交的情况还会有不少,直到集合竞价推出,会有一段平静期。”彭和平认为,“到了2017年年报发布,新的创新层公司出来,预计会再有一波高潮。”
价格可操纵、波动范围大、定价有失公允,以及时常发生的“乌龙指”等问题,是协议转让被广泛诟病的主要原因。
2014年5月,刚在新三板挂牌的九鼎,单日内成交价从最高850元/股,曾猛降至1元/股引起市场广泛关注,更不用说还有时不时闹出的0.01元股之类的了。
另据南山投资创始人周运南分析,协议交易迅速增加,还有其他原因:
盘中将有很多因为总股数不足够10万股、总金额也不足100万元,导致无法满足15日后的盘后协议转让要求的交易,会提前通过“手拉手”完成;
为了满足未来创新层50个合格投资者的要求,很多正处协议转让的创新层或者准创新层公司将会利用这个有限的时间进行股东的增加和股权的分散交易等。
(来源:新三板论坛微信ID:zqsbxsb 作者:闫坤)
以上内容为每经APP出于传递信息的目的进行转载,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