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2017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金鼎奖”在北京举行。在论坛上,众多专家、机构高管聚集一堂,大家就资管新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嘉宾们认为,资管行业打破刚兑势在必行,也是行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期待更多更细化的监管规则落地。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陈玉静 每经记者 向江林 每经编辑 王可然
▲2017中国金融发展论坛现场
每经实习记者 陈玉静 每经记者 向江林 每经编辑 王可然
2017年末,一纸新规征言搅动百万亿资管市场。一个多月以来,关于资管新规的各方探讨依然热度不减,未来如何实现转型发展、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成为当下资管行业面临的新挑战。
12月15日,由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金融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金鼎奖”在北京举行。本届论坛在前几届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下资管行业的现状,将目光聚焦于行业的“服务实体与转型发展”。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行业也迅速成长,但是行业风险也在不断累积,而规模庞大的资管市场,虽然在满足居民和企业投融资需求、改善社会融资结构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刚性兑付、多层嵌套、期限错配、规避监管等问题。对此,统一监管的资管新规虽然目前还是征求意见阶段,但无疑会给整个行业带来巨变。
在2017中国金融发展论坛上,众多专家、机构高管聚集一堂,大家就资管新规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嘉宾们认为,资管行业打破刚兑势在必行,也是行业健康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期待更多更细化的监管规则落地。
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末,银行表内、表外理财产品资金余额分别为5.9万亿元、23.1万亿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资金信托余额为17.5万亿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证券公司资管计划、基金及其子公司资管计划的规模分别为9.2万亿元、10.2万亿元、17.6万亿元、16.9万亿元;保险资管计划余额为1.7万亿元。随着经济的发展,资管规模势将继续扩大,就信托而言,截至3季度,信托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已达24万亿。
面对日益增长的资管规模,其中的问题自然不容小觑。在近日发布的资管征求意见稿中,讨论热度最高、时间最长的,刚性兑付必为其一。关于刚性兑付的含义,新规意见稿已有明确规定,此前由于金融机构、居民保本的心理等原因,刚性兑付一直存在,但是刚性兑付也带来风险隐患,比如法律纠纷、交易成本抬高等,在资管征求意见稿之前,破刚兑讨论已久。
在亚洲金融合作协会秘书长杨再平看来,打破刚性兑付势在必行,第一,就银行业刚性兑付的产品而言,是因为之前利率非市场化的条件,但现在利率已经市场化,产品刚兑的基础和前提不再存在;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一些类存款的保本保收益的资产产品脱实向虚,没有为实体经济考虑,而是为金融机构规避监管、冲时点、通道等;第三,由于类存款实际上并没有跟存款区别开,所以它在金融资产的多样化方面不足。
杨再平认为,由于刚性兑付的存在,投资者不愿或不承担风险,当然也就不会为实体经济中风险比较高的项目分散调风险,另外刚性兑付的存在使得直接融资裹足不前,这也使得我国的直接融资一直在20%徘徊,而欧美早已是70%,不过,这也跟各国的法律结构不一样有关系。
杨再平表示,打破刚兑之后,市场在分散风险的同时,又能够更好地满足投资方或融资需求方,而像滚动发行、资金池、集合运作等充满风险的运作会慢慢破掉,金融也会更加稳健,同时金融也可以做真正的中间业务,而从长远来看,如果从比预期收益转换到比资产、有价值资产的发行和创设,机构还停在原有的水平上,一定会被淘汰,所以一定会有一批金融机构因为核心竞争力的转换不成功而被淘汰。
而回到整个资管行业,影响远不止破刚兑一条,而是涉及到方方面面。
大唐财富联席总裁任杰认为,市场分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所谓的基础资产,就是股票、债券,还有一些非标债权或者股权,包括上市公司、券商、银行这样一些主体来创设的;第二个层面是资产管理机构,包括银行资管部、券商资产管理公司、信托等,他们把基础资产做一些产品的创设;第三个层面是财富管理,包括银行的私行部、券商的高端理财部等,这些主体会遴选一些产品,为客户做资产配置,而新规如果正式出台,对上述三个层面的影响都会有,个人理解主要是对第二个层面影响最大,当然也会对第一个层面所在的市场产生一定影响。
新规里面有很多细化的规则,在任杰看来有两个比较重要,第一是非标债券认定的规则;第二是基于公允价值原则进行估值的细则,他表示非常期待上述两个细则尽快出台,因为对资管产品的形态、行业生态会有很大的影响。
对于新规,国美金融副总裁杨志涌认为,规范不是手段,是目的,中国最根本的是信用体制的缺失和信用体制建立机制的问题;同时,对于损害投资人利益的行为,有没有最终处理,从而维护广大投资人的利益,这也是很关键的问题。
友山基金研究总监周小康则表示,不应该把监管孤立起来,看成单一的变量,过去两年之间,监管政策和货币政策已经开始出现叠加,比如今年信托规模的膨胀以及非标类资产规模的上升,另外,监管在堵漏的过程当中,往往也会开启一些新的机会。不过,周小康也表示,对于私募机构,特别是一些大型私募机构,它在金融市场里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希望监管层有一个指引,一方面是静止性的政策,对私募的行为进行监管,另外一方面,对于私募机构未来能够做什么,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看法,可能这对于广大私募行业的从业人员和私募机构是一个新的契机。
而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话题,中国银行主管研究员周景彤指出,首先现代金融定位了金融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要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和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而金融本身是经济体系,尤其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也回应了把金融和实体经济完全割裂开来的认识,也意味着金融业不能搞自我循环和自我发展。
此外,周景彤补充道,现代的金融对经济不仅仅是被动地适应,还要有主动地引领,现代的经济危机往往是由金融危机引起的,所以金融不能出问题,坚守服务实体经济这个宗旨不动摇。
而具体到金融机构,如何落实服务实体经济、回归本源,不同机构也有不同的理解。中英人寿副总裁马旭指出,首先各种各样的机制非常关键,不仅仅是保险行业的规范制度,同时各个行业也需要规范,包括行业的退出和评价机制,否则,大家既服务不好客户,也支持不好实体经济。
同方全球人寿总经理助理兼首席人力资源及行政官王前进认为,关于回归本源,近来监管在加大,保险公司也在发力,在经营、产品销售过程当中,结合健康管理,给客户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跟医疗结合,让保险行业在金融领域发挥更好作用,能够助力实体经济发展、提升保险保障经营风险的能力、给客户提供更好的生活,而实现未来美好生活才是保险真正要去做的事。
福盈集团董事长周志毅表示,服务实体首先要了解实体,如果不了解,就无法真正地服务实体,以及解析、控制它的风险;其次,服务实体经济要有限度地参与到实体,不是面面俱到,可以参与到一些有发展潜力、有前景的领域,比如健康、教育、养老、文娱等领域。
而在海银财富副总裁兼首席投资策略官惠晓川看来,目前的监管力度应该继续加强,尤其是对超杠杆方面的业务、穿透性比较明显的业务,比如说伪金融的业务,应该加速清理,把市场环境和心态回归到健康参与的体系里,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金融的作用以及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作用。
同时,惠晓川认为,目前金融的供给侧也过剩,而且这么多的金融供给并非都能进到实体,有效供给可能还是比较少。而对于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更多是要体现在服务上,发挥好每一个金融角色的特长跟优势,才能真正为实体经济起到一定的扶持和帮衬的作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