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谭浩俊:PPP模式不能简单地作为一种投融资手段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1-07 00:41

    谭浩俊

    在日前举行的“2017第三届中国PPP融资论坛”上,财政部副部长史耀斌表示,一些地方把PPP模式简单化地作为政府的一种投融资手段,产生了风险分配不合理、明股实债、政府变相兜底等泛化异化问题,积累了一些隐性风险。

    虽然各地推出不少PPP项目,且不少项目看起来很具吸引力,但真正落地的非常有限。即便落地的项目,不少也是国企背景的企业,并由这些国企再分包给其他所有制企业,形成国企做一级承包商的格局。

    实际上,从PPP设立的初衷来看,更多的还是希望非国有的社会资本参与。也就是说,只有让更多的非国有资本参与到政府项目建设中来,社会资本的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才能实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PPP项目过多地让国有资本参与,从地方来说,或许解决了问题,对国家来说,则没有达到推广PPP的目的。社会资本出路少、投资渠道窄的矛盾,仍然会困扰着经济社会发展,会成为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一大隐患。

    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有关调动社会资本积极性的问题,就一直是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的话题。如何激发社会资本的活力,显然成了最为重要的话题之一。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社会资本参与的热情似乎并不太高,更多的都在等待观望。特别是去年下半年,民间投资增速一度出现较大幅度下降的现象。

    针对相关问题,中央出台了多项政策、多个文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发展、社会投资、政府项目建设等,并通过加快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步伐,给社会资本释放政策放松、环境改善、投资空间扩大的信号。可是,效果仍然不是十分理想。原因就在于,社会资本投资的渠道不畅、空间过小。所以,推广PPP,很大程度上就是要给社会资本更多的出路、更多的投资空间。如果地方政府将其当作融资工具,或者说,仍然把与社会资本的合作作为国企的一个平台,显然是达不到目的的。

    造成地方政府泛化异化PPP的原因很多,但这三个方面不容忽视。客观上,在经历了前些年的城市建设大发展、特别是土地的过度开发以后,一些地方面临发展瓶颈,而前些年留下的短板又很多,迫切需要通过新的投入来解决。所以,需要与可能存在比较大的差距,迫使地方政府仍然希望通过融资来化解资金矛盾。在平台公司受到政策严格限制的情况下,就把目标转向了PPP;主观上,则是错误的政绩观仍然在起作用,在催促地方政府把注意力放在项目建设、尤其是城市建设项目方面。如此一来,就迫切需要有投资者、有资金等的进入,PPP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首选。

    同时,在工作上,也反映了部分地方在发展经济方面的思路单一,除了非生产性投资之外,似乎找不到更好的发展方式。别看绝大多数地方都有自己的产业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点,可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严格按照产业重点去发展的并不多。原因就在于,他们也不知道到底该发展什么,只是看到人家有产业发展重点,自己也要确定一个产业发展重点。但这个产业是否真的适合当地发展实际,可能就没更深研究。

    财政部最新发布的全国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第8期季报显示,当前进入管理库的6778个项目中,东部项目数占28.8%,中部占27.6%,西部占39.7%,东北占4.0%。地方财力较好的东部地区占比反而不如西部,除了西部基础设施滞后的因素之外,与西部地区对投资建设的热情很高也不无关系。

    当然,地方政府选择国企作为主要合作者,而更多地由国企组织民企等非国有资本进行间接合作,与地方政府害怕承担责任也有一定关系。尤其是负责具体项目实施者,认为与国企合作基本没有风险。殊不知,这样的看法和相应操作,使原本可能效果更好的PPP,变成了变相的融资。

    所以,PPP被泛化异化,最根本的还是地方政府没有真正理解PPP的内涵,没有把PPP当作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一次良性互动,而仍然是将其当作融资的工具。自然,也就不可能不被泛化异化,甚至被扭曲。而泛化异化和扭曲的结果,则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无法实现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

    (作者为财经时评人士)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电子营业执照已发逾1000万份 正与阿里京东协商系统联网

    下一篇

    刘志强:完善市场格局 新房存量房租赁房应三足鼎立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