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每日经济新闻主办的"2017中国新金融发展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本次以"新科技,新格局金融科技重构金融新生态"为主题。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助理杨涛表示,整个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支付创新都面临一分为二的挑战,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这个两面是什么呢?
演讲实录:
说到支付,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各种各样新兴的移动支付的方式,尤其是非银行支付机构所推动的支付创新。但与此同时,支付的发展不仅仅限于小额的支付工具,而是整个体系都在发生一些重大的变化。
我个人讨论金融科技的时候,非常赞同的一点是什么呢?我们想象的是新技术叠加到各个领域和各种功能当中,涉及存贷款、资本的筹集、风险的管理等领域,其实很多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可替代的,不要指望客户有多么高的忠实度。
不过,从最底层来说,支付在商业模式的构建当中为什么起到突出的作用,这依托于支付所建立的客户忠实度,某种意义上具有路径依赖性,或者说具有不可逆性。
我们都知道,任何金融和非金融的交易行为最终都要落在支付清算体系身上,因为它就像金融的道路桥梁和高速公路,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未来我们所看到的金融科技创新,我觉得首先是要落在金融科技对于整个支付清算体系究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什么样的冲击,要对此有一些更加深刻的了解。
我在一个短短的时间,从几个不同的层面和各位依次交流一下。
首先我们说到支付创新的时候,正如多数人所想到的,考虑的首先是在支付工具层面,尤其是零售支付工具层面发生了哪些变化。无论是我们看到的扫码支付,还是NFC支付,还是其他依托与生物技术或者其他一些新兴技术带来的支付创新,它往往有一些共性的东西,都围绕尽可能保证支付安全,运用其他的一些新技术来摆脱这种传统有形的认证的约束,从而使得支付变得更加安全、便捷和高效,使得支付不再受外在载体跟中介的制约。
各种各样支付工具的创新,其实都带有这样一些共性,无非就是使得支付的场景变得越来越轻,摆脱过去在这样一个场景当中受到的多元要素的制约,这可能是一个共性的东西。
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其实整个金融科技所带来的支付创新都面临一分为二的挑战,也是一个硬币的两面,那么这个两面是什么呢?第一,新兴支付手段的创新,它会带来一些好处,这些好处可能是节省了对原有的整个支付产业链当中所产生的交易成本,有可能是提升了经济交易的效率,还有可能依托于支付渠道的改进,进而促进消费、促进投资,或者说在支付的基础上叠加更多的综合性的多元化的金融功能的支持,这些都是我们直观看到支付变革带来的好处。
然而,也面临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支付的创新要避免过犹不及,需要把握效率与安全的翘翘板。这可以从很多方面来解读,比如,近期我们都非常关注各种各样的生物识别技术在支付领域的快速发展。当然,很多探索性的产品使我们看到,它确实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支付的效率与新奇的体验。但与此同时,也有现实的案例使我们看到,也有一些技术仍然不够完全成熟,安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保障。所以我们在现实当中也开始关注生物识别技术可能带来的风险问题。
当然,我们现在认为中国的移动支付已经成为新四大发明,正面效应是比较多的,但当追求过于快的极致的时候,不一定有利于支付、有利于金融自身的发展。甚至现在大家希望走在大街上,你突然出来了一个购买的想法,还没有去掏钱,甚至你的钱就要从钱包里滑出去,追求这样的感觉,追求这样的极致的话,我觉得肯定是出了一点问题的,这个边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我们说到支付,从工具开始着手,进而拓展,什么意思呢?我们整个支付清算体系不仅仅有工具,而且它是一个多元化的组成,就如我们在道路、桥梁这样的基础设施上一样,工具可能只是交通的工具,是汽车、火车,但道路里面还有更多的跟支付清算有关的东西,这是我们真正值得深入挖掘这个模式背后所能看到有价值的东西。
我总结了一下,如果我们看新技术对整个支付清算基础设施影响的时间,用支付+来总结,支付+可以使得新技术,使得传统的支付发生变化呢?我觉得有几个方面,支付工具是典型的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交易的模式,还有清算与结算的体系,还有各种各样的支付中介与组织,支付的账户体系,背后的数据库体系,信息系统,还有监管与政策。
无论是我们做支付的人,还是希望依托于支付做更多金融功能创新的人,我觉得都需要对整个支付清算体系有更深刻的一些理解,因为它这个组成是多元化的,每一部分的特点是不一样的,你如果充分把握了解里面的结构、里面的特点,你会对商业模式不同部分发展的前景,它跟支付的结合,应该说有深刻的一些了解。
我们也知道,现在市场上第三方支付的牌照价格已经被炒得非常离谱了,去年有一段时间是非常离谱的,一个牌照十几亿元,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有一时间好像有点回归理性,一个互联网支付牌照5亿元左右,近期好像又有点失去理性,好几个朋友问我,(他们有)牌照要出,我说多少钱?至少10亿元上,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泡沫,不管怎么样,也表明了大家希望依托于支付来承载自己的金融科技的商业模式创新,它其中的价值就是因为新技术已经嵌入到基础设施的各个领域。
就零售支付来看,为什么我们现实当中有很多人认不清楚其中的矛盾和问题呢,就是因为你不了解整个零售支付清算的过程,还有支付交易过程,后面的清算信息交换过程等。
在这样一个大的理解之后,我进一步的细化一下。谈支付+有几种思路可以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是支付清算要素自身的整合,当你想加到别的地方的时候,首先考虑支付清算自身的整合,为什么要整合呢?正如学货币的人说不清楚什么是货币,学金融的人说不清楚什么是金融,我做了多年支付研究,其实支付本身要素的边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举一个例子,现在无论是非银机构管理办法,其他的统计报告当中,经常有网络支付的概念,很多人搞不清楚网络支付的边界是什么。按照现在的意义来说,网络支付没包括线下扫码支付跟移动支付当中的近场支付,主要涉及到PC互联网支付跟移动支付的远程支付。
这种现象遇到一个什么样的挑战呢?就是未来线上与线下之间,网络支付与收单业务之间似乎依照牌照泾渭分明的概念变得越来越模糊了。这就是因为涉及到零售支付本身,我们过去脑海当中想到泾渭分明的线上线下不那么清晰了,银行与非银行不那么清晰了,银行卡跟非卡的第三方支付也不那么清晰了,起码我们知道大量第三方支付都是挂卡的第三方支付,支付本身面临一个很迫切的整合,你首先要明白发生了哪些技术的变化,才有可能理解未来模式的变化,否则只能是一团糨糊,一个大杂烩。
第二个是支付+场景,第三个是支付+供给,这是两个支付+放在一起的,支付+场景是从需求端讨论的。支付+场景大家过去注意的是C端,现在B端的需求也是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中小企业或者是介入到中小企业的现金流管理、财务管理等,这里面又涌现出大量的市场。
即便着眼于C端,过去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跟消费、资金交易有关,现在大家发现在公共管理领域跟老百姓相关的领域也有支付充分的加进去。有的机构探索在医院的管理当中,在司法判案其中也涉及到一些资金的划拨。凡是最终涉及到资金交易的,里面也都可以划为几个大的场景,从中找到最终的蓝海所在。
支付+供给是这个问题的另外一个侧面,当我们抓住了支付+的各种场景以后,你往上配给的服务可能是各种各样的金融服务,消费金融、理财、风险管理。
另有一个"支付+",是指的支付+整个生态体系建设。支付被认为是整个支付商业模式不可逆的最底层的东西,最底层要搞好,上面有不同生态主体的参与,很难单打独斗。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传统的商业银行,还是银联这样的卡组织,还是第三方腾讯、支付宝这样的巨头,慢慢的都是采取一种比较开放的思路,无非就是在整个依托于支付的生态构建当中,我们如何实现共赢,如何找到共同把蛋糕作大的地方。
还有支付叠加技术本身的创新,这就不用多说了,各种各样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都可以直接叠加过来。支付+安全也是刚才强调的。最后一个是支付+硬件载体,除了我们通常用的移动手机之外,各种各样的可穿戴设备,现在带来的挑战也越来越突出。比如说过去不是以做支付为重点的,比如小米的手环现在做得越来越体现出它的特色。其他一些支付机构有一些做得产品也开始对标小米的手环,试图在完成本身服务的同时,叠加智能支付的功能。支付+是慢慢叠加到各个领域,未来形成一个依托于支付+的庞大的途径,由此使得我们金融科技的创新能够稳步向前。
描述完这个图景之后,最后讨论的核心问题,我想单独拎出来,支付消费者保护问题,为什么我谈这个问题呢?大家可以看到,未来所有影响金融科技创新的就是两大要素,第一,你对于技术本身能不能把握其本质,第二,你会受到监管与政策强烈的制约和影响,而监管和政策的取向和趋势,无论是从欧美和还是中国来看,都是高度重视消费者保护,如果消费者保护出了问题,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一票否决。
我以支付服务的消费者为例,需要怎么样加强保护?这不仅仅是政府和监管的事情,也是行业参与者共同值得思考的,你是为了把自己的生态共同做好,还是短期内做一个破坏性的生态,二者的着眼点是不一样的。
有几个不同的视角,第一个视角是保护渠道的问题,这里面可能涉及到立法保护、行政保护、司法保护、社会保护等不同的层面。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整个美国监管的一个反思是在加强,加强的原则就是要突出金融消费者保护。
社会保护也是很重要的,什么叫社会保护?就是消费者专业知识的教育。我自己考察了大量跟支付有关的案例,不得不承认,很多情况下,确实是支付服务的消费者对于最基本的一些知识不了解,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出了问题还真不能怪产品本身。
视角之二是保护的重点有哪些?我们日常讨论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比如资金安全不安全,个人的信息会不会泄露,用的技术是不是标准化,有没有真正的实现技术,只是一个噱头,还是各方面没有弄够,平台会不会跟个人有霸王条款,产品有没有一些搭售,有没有一些陷阱,这些都是大家关注的。
特别是信息,大家都知道,新条例颁布之后,对个人信息保护上到了一个极高的层面,下一步具体往哪个角度走呢,走到什么深度,无论是立法机关、司法机关、行业,大家都在探索边界。以后如果出现几个重大的判例,可能就影响比较大。甚至有些人认为,在现有的格局下,面对C端的信息收集,如果源头有问题,后面整个产业链都带有原罪,产业链就没法做了。
第三个视角是保护的方式,我们有事先的预防、事中的监督、事后的保护。我想强调一点,我们加强消费者保护的同时,还要打破刚性的保障,尤其是甄别是支付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还是恶意串谋。比如说支付领域,他本身就是恶意串谋,希望利用支付服务的消费者保护获得额外的利益,或者做一些其他的非法行为,这部分是希望从正常的消费者里面予以甄别的。
有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觉得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是可容忍的,因为满足了他其他方面的追求,但是从长远来看,这是需要在消费者保护里面有效甄别出来的。
第四个视角是重点治理哪些领域,从机构视角、工具视角,还是从整个流程当中出现了问题,应该是遭受更严格的一些监管,尤其是没有牌照做支付清算业务的。过去在互联网金融整治当中,大家可以看到,由于央行做这个事情不太容易,但是现在无论从法律层面、立法层面,对这个问题有更深入的一些规定,更深入的一些约束,如果做一些非法的清算业务,未来可能会遭受法律上更严厉的一些惩罚,边界会越来越清晰。
最后一个是宏观的安全问题。整个支付清算不仅仅那点工具,背后的东西多了去了,在每个国家都高度重视支付体系的问题,美国是这样,欧洲是这样,新兴经济体也是这样。总而言之,大家关注支付的时候,不仅仅是背后那点零售支付工具,清算结算体系是多元化的,即便你重视零售支付工具,你还要看到,按照当前中国电子支付交易的规模来,每年银行处理的交易额占97.5%左右,第三方处理的额度不到3%,这里面有大量挂卡的快捷交易,第三方支付真正有价值的是什么呢?是小额零售分散,用极小的支付额链接重多的主体。当你认识到这一点之后,你会对未来中国零售支付市场有更深刻的了解,不是简单的支付企业跟银行之间东风压倒西风的关系,而是在线上线下越来越模糊的时代,整个零售支付工具边界越来越不清晰的时代,在支付工具发展的基础上,在上面如何建设商业模式叠加更多的创新,使得支付+嵌入到我们的衣食住行、日常生活、金融非金融等各个领域当中,构建不可逆的金融支付创新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