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新招”频出 成都“科技之火”点亮未来

    每日经济新闻 2017-10-20 00:12

    国家级试点接连落地,已为成都带来了更多先行先试的创新机遇。成都也期望,能够以此“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更加注重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使创新创造成为成都“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每经编辑 杨弃非    

    创新实践正在成都不断推进,而航空航天产业是成都彰显科研实力的名片。图为5月10日市民在成都新会展中心体验模拟器

    今年9月,国务院决定推广13项具备复制条件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成都贡献5项,是全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贡献改革经验最多的城市。

    成都的创新动能从何而来?早在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就曾引岷江上游汹涌之水入蓉,修筑了都江堰水利工程。鱼嘴分水堤、飞沙堰、宝瓶口……这些领先于时代的技术创造,不仅造就了惊艳全球的无坝引水式引水枢纽,也让成都在历史中深植下科技创新的基因。

    现如今,传承两千年的创新实践正在成都不断开花结果。9月4日,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宣布将其在中国的首个研究院落户成都。这个国际智囊加盟的背后,是成都创新氛围的不断营造。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新增科技企业6003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62亿元。

    新的探索还在不断推进。国家级试点接连落地,已为成都带来了更多先行先试的创新机遇。成都也期望,能够以此“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更加注重依靠创新培育壮大新动能,提高市场集聚和配置创新要素的能力”,使创新创造成为成都“永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每经记者 杨弃非 每经编辑 陈俊杰

    数字背后的创新力量:近10万件专利申请

    10月12日,一份针对科技型企业的《2017德勤-成都高科技高成长20强及明日之星报告》在成都发布。多家行业领军企业入榜,共同构成这张成都创新技术的“优势清单”。

    此次的报告,让关注成都高科技企业多年的德勤高成长项目主管合伙人赵锦东有了新的认识。他在现场介绍,与前几年IT领域占绝对优势不同,今年的上榜企业主要集中在软件、生命科学与医疗行业、硬件三大行业。这背后,是成都产业结构的重塑:继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等行业正成为成都的支柱产业。

    成都如何发掘新的优势增长点?“科研创新”是赵锦东在10家“创新创业明日之星”企业身上找到的答案。一个例子是,从知识产权数量来看,这些企业平均每家拥有约20项知识产权。

    赵锦东所言非虚。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专利申请量98000件,其中,仅发明专利申请量就达39500件,居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大量知识产权申请,源于成都蔚然成风的创新浪潮。87个已建成的国家级创新研发平台、不断构建完成的十余个产业技术研究院,也为成都吸引了包括卡耐基梅隆、清华、北大等在内的海内外优质科研资源。

    而随着研发优势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中心落户于此,为成都占据“微笑曲线”两端不断积蓄能量。

    8月4日,全球智能制造代表企业西门子与成都再度牵手,建立西门子工业软件全球研发(成都)中心和西门子智能制造(成都)创新中心。这也是继中国首个数字化工厂后,西门子在成都又一次落户的全球首个“双中心”。


    更多创新企业也在成都的创新氛围中孕育成长。今年1~6月,成都新增科技企业6003家,预计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562亿元。

    创新背后的改革力量:“高精尖”频现“成都造”

    在研发端不断发力的同时,成都在创新发展中面临的下一个问题是,如何将知识产权转化落地,助力企业发展。

    今年7月,成都出台“科技成果转化十条”,对准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问题,提出以全链条思路探索改革的有效路径。在新政发布会上,成都科技局局长卢铁城特别提及,西南交通大学先声夺人,开启探索“早确权、早分割、共享制”的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改革的征程,成果丰硕。

    这项改革,堪比科技领域的“小岗村试验”。它让过去大量因发明人无所有权而“沉睡”在论文中的科技成果走出高校的“象牙塔”,真正运用到产业提档升级的建设当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何志敏曾对此评价,“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尝试,是一个试点,也是很积极的引导。”

    截至今年7月,西南交大已完成168项成果分割确权,带动成立了9家高科技公司,评估作价估值超1亿元,吸引社会投资近4亿元。

    现如今,这项改革已从“单打独斗”升级为“抱团发展”。9月18日,全国首个以城市为单位的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联盟在成都成立,在蓉12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加入其中。在西南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副总经理康凯宁看来,这将有效推进改革从“理念”上升为“攻略”,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产学研协同发展只是成都探索创新要素同产业转型升级有效对接的一个缩影。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成都正在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改革,让科研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基于此,成都加速协同创新与军民融合“双通道”,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并以军转民、民参军探索科技带动产业的创新点。

    今年5月,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参与其制造的成都爱乐达航空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迎来新机遇。

    爱乐达驶入发展的快车道,离不开成都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上的不断推进。而作为成都军民融合产业“1+N”版图中最重要的“1”,航空航天产业也愈加成为成都彰显科研实力的“名片”:从“C919”到“蛟龙”再到“嫦娥”,这些“国之重器”的身上无不闪耀着“成都造”创新创造的智慧光芒。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十组数据 折射成都新发展理念

    下一篇

    塞力斯终止发起设立并购基金 产业链布局放缓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