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丝钉有螺丝钉的好,然而,高精尖人才往往梦想着成为社会的发动机。”赴美攻读博士后并学成归国的陈建文,如今已经是电子科技大学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成功入选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在他的眼中,只有到需要的地方去,才有事业平台,才能发挥价值,“而祖国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每经编辑 李晃
每经记者 李晃
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才磁铁”效应正在发挥积极作用。与此同时,有研究指出,中国即将迎来人才“进大于出”的历史拐点。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量归国学子如江河奔涌而来,流向祖国的大江南北。
“记得在美国,我的住所旁边有一条路,是从圣地亚哥修到旧金山的高铁,据说要修27年。但在中国,可能两年就搞定了。”说到这里,陈建文满眼流露出自豪。他深邃的目光,透露出饱满的创业激情,在新一轮留学生归国热潮的涌动下,显得格外炙热。
作为电子科技大学视觉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建文曾先后担任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子工程系博士后研究员,以及美国哈佛大学人眼视觉研究中心研究员。2015年,他成功入选了中组部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计划”。
回忆起两年前的情形,陈建文表示,“刚到成都的时候,人工智能这块很多都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而今,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人工智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为何回到祖国?
“梦想做发动机,祖国给了我平台”
长期以来,美国被认为是人工智能科技领域的领导者。为了掌握更前沿的技术,2012年,陈建文奔赴美国顶尖学府哈佛大学,担任人眼视觉研究中心研究员。
而在社会这台高速运行的“大机器”里,陈建文一直想做一台“发动机”。正如他说的,“螺丝钉有螺丝钉的好,然而,高精尖人才往往梦想着成为社会的发动机。比如在IBM工作的很多人,50多岁了还在写代码,他们认为那就是事业。但当你对事业的定位不只是螺丝钉,而是发动机时,在美国这样的机会就非常少了。”
陈建文一直看好高速发展中的祖国,他表示,“从‘硬吸引力’上,包括基础设施、医疗环境等,国内外的差距正逐渐缩小;而从‘软吸引力’上,包括文化氛围、政策支持等,中国已远远超过了美国。”
择业是双向的选择。事实上,不仅仅是陈建文选择了正高速发展的中国,中国也在为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大力引进国际顶尖人才。
2016年11月,高盛发布了一份人工智能生态报告,认为“美国仍是主导力量,中国正在高速成长”。为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2017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强调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特别是加快引进全球顶尖人才和青年人才。
在抢占人工智能发展风口的同时,中国为陈建文等一批“高精尖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
“到需要你的地方去,只有这样,你才有事业平台,才能发挥价值,而祖国为我提供了这样的平台,”陈建文说。
回国去哪发展?
“感性和理性都让我选择了成都”
不久前发布的《2017中国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显示,北京、上海、成都被评为海归最爱创业城市前三甲。
正如大部分回国创业的海归一样,陈建文也面临着选择哪座城市发展的难题,但用他的话来讲,“其实可供选择的标的并不多”。
陈建文透露自己曾考虑过的有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以及成都、武汉等新一线城市,但他对成都特别看好。
“成都是有‘温度’的地方,我们虽然在海外这么多年,但可能连邻居都不认识,现在的大城市都发展得很快,但在成都却有不一样的体验。这里对人的包容度很好,整个城市让人感觉很温暖。特别在今年,成都出台了‘人才新政12条’,包括了‘本科生零门槛落户’等政策,都非常吸引人!”
然而,选择哪座城市并不是一个感性的决定,陈建文从理性出发,从产业发展的角度,阐释了选择成都创业的原因。
他表示,“整体来说,成都经济状况非常健康,未来科技在这个城市产业发展中促进作用会很大,整个城市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记得我刚到成都的时候,在人工智能这块,很多都还是未开垦的处女地,而今在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人工智能正如火如荼地发展。”
此外,陈建文还向记者透露,他所在的团队已成功为成都高新区部署上线了“人工智能政务系统”,通过特有的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Match Engine,可以协助高新区完成政策和企业的自动选择,“这既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效率,对创新型企业而言,更是提供了一块技术试验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