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PMI重回年内次高点的同时,制造业企业的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也分别达到今年的高点,不过与此同时,由于两者之间的差值进一步增大,造成企业成本压力逐渐显现。
每经编辑 冯彪
每经记者 冯彪
8月31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发布数据显示,8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3个百分点。这也是PMI在7月出现下滑后的再度回升,并且重回今年次高点,此前在今年3月,制造业PMI曾达到51.8%的年内高点。
从受调查的21个行业大类来看,14个行业较上月上升。上升比较明显的主要是钢铁、化工等基础原材料行业。随着转型升级加快,老化供给产能逐渐出清,传统行业正焕发出新活力。但需要注意的是,当前经济运行也有值得关注的问题,如上游产品价格过快上涨、出口呈回落态势等。
国家统计局在对8月PMI进行解读时表示,本月制造业供需双双继续改善,在国内市场向好的带动下,进口稳中有升。
值得注意的是,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5.3%和57.4%,均攀升至年内最高点。但与此同时,近两个月以来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两者之间的差值进一步扩大,显示相关企业成本压力加大。
华泰证券宏观首席研究员李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速推进和环保督查继续推升价格,企业定价权出现一定修复,但原材料购进价和出厂价两者价差扩大至7.9个百分点,未来企业盈利压力将逐步显现。”
供需改善推动PMI再度回升
8月份制造业PMI达到51.7%,与6月份持平,仅次于3月份时的51.8%。
兴业证券宏观研报分析,8月数据较7月出现反弹,一方面可能是受7月异常高温天气影响的企业户外开工活动有所延迟;另一方面可能是为了应对采暖季环保限产而提前生产,动能能否持续需要后续观察。
从制造业PMI分项数据来看,8月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为54.1%和53.1%,分别比上月上升0.6和0.3个百分点,原材料库存、从业人员和供应商配送时间三项指数则出现下降。
九州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邓海清分析,2017年以来,PMI生产指标的走势与新订单走势基本一致,企业“依据订单量安排生产”的特征明显。进一步看,由于8月新出口订单出现了下滑,这就能够解释PMI的超预期主要是经济内需的增加,这正好与PMI进口指标51.4%创5年来新高符合。
至于经济内需增加的动力,在邓海清看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提升了企业对未来利润的预期,从而提高了经济的内需动力。他认为,8月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当月涨幅达到6%,再加上PMI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出厂价格均大幅增加,从而对企业利润造成明显的价格效应。
分行业来看,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进口指数均位于55.0%以上的较高景气区间。另外,装备制造业PMI为52.8%,与上月持平,高于制造业总体1.1个百分点。其中,专业设备制造业和电气机械制造业PMI分别高于上月4.3和1.0个百分点,也均处于较高景气区间,实现快速增长。
李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预计,8月PMI继续强势,工业经济维持平稳运行态势,不过下半年在继续淘汰产能、基数走高和企业去库存因素的共同作用下,PMI增速有可能缓慢回落。
购进价和出厂价差值拉大
在制造业PMI整体回升的同时,不同规模企业及企业上下游却冷暖不一。
从企业规模来看,8月大型企业PMI为52.8%,比上月微降0.1个百分点;中型企业PMI为51.0%,比上月上升1.4个百分点,重回扩张区间;小型企业PMI为49.1%,比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
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大型企业PMI一直位于50%的临界点以上,处于扩张区间,小型企业除4、5、6三个月外,其余5个月均在50%临界点之下。
当前的经济环境整体对大型企业有利。在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看来,大企业维持高景气表明产能出清、行业集中度提升和强者恒强。
天津友发钢管副总裁韩卫东曾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以钢铁行业为例,随着钢材价格上升,企业成本增加,对资金充足的大型企业而言更有利,小型企业在融资等方面不如大企业,经营状况也不如大企业。”
从上下游来看,上游原材料价格上升,也对下游企业造成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8月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分别为65.3%和57.4%,均攀升至年内高点,且近两个月以来两者差值进一步扩大。《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今年以来,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差值经历先下降后上升过程。1~8月,两者差值分别是9.8、7.9、6.1、3.1、1.9、1.3、5.2、7.9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称,相关企业成本压力有所加大,从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上游行业的主要原材料购进价格指数和出厂价格指数均位于前列。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部分企业开始担心价格的过快上涨可能会加快企业的经营成本上涨。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