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冯彪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每经记者 冯彪 每经编辑 王可然
没有农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8月29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的报告》。《报告》显示,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10.2%下降至4.5%,年均下降1.4个百分点。同时,2013~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394亿增加到861亿。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在脱贫攻坚取得巨大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政策体系的支持。《报告》称,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
受国务院委托,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刘永富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刘永富在《报告》中称,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
在贫困人口数量减少的同时,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较快。《报告》显示,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年均实际增长10.7%。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年均10.7%的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这意味着贫困地区群众与全国平均收入水平差距在不断缩小。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也显示,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8.4%,比2012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
脱贫不仅仅是收入的增加,也需要生活质量的改善。在贫困地区群众生活方面,《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贫困地区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占到57.1%,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达67.4%;自然村通电接近全覆盖、通电话比重达到98.2%、道路硬化达到77.9%。在自然村上幼儿园和上小学便利的农户分别达到79.7%、84.9%;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或卫生员的行政村达到90.4%,91.4%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
国际经验表明,当一国贫困人口数占总人口的10%以下时,减贫就进入“最艰难阶段”。我国脱贫攻坚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最新数据,1981年至2013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8.5亿,占全球减贫总规模的69.3%,为全球减贫作出重大贡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5年发布的《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在全球减贫中发挥了核心作用”。
“到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将意味着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具有标志性意义;意味着我国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具有里程碑意义;意味着我国提前10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减贫目标,具有国际意义。”刘永富在《报告》中说。
刘永富在《报告》中提到:“我们建立了脱贫攻坚责任、政策、投入、动员、监督、考核六大体系,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制度保障。”
脱贫是个系统性工程,决不仅仅是靠“输血”就能成功,而是要让贫困地区、贫困群众获得发展致富的能力。在这方面,就拿我国脱贫工作的政策体系和投入体系来说,让很多“老大难”问题都有了针对性措施。
在政策体系方面,脱贫工作多管齐下。《报告》显示,涉及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劳务输出扶贫、交通扶贫、水利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农村危房改造、土地增减挂钩指标、资产收益扶贫等。
在投入体系方面,2013~2017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从394亿元增加到861亿元,累计投入2822亿元。而且,金融扶贫力度明显增大,《报告》称,“十三五”期间,将发放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贷款超过3500亿元。截至今年6月底,扶贫小额信贷累计发放3381亿元,共支持了855万贫困户,贫困户获贷率由2014年底的2%提高到2016年底的29%。
有了制度体系的保障,在具体工作中做到“精准扶贫”成为脱贫取得成功的关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也是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
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报告》也直面当前我国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截至2016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还有4335万人,其中贫困人口规模在300万人以上的省份还有6个。到2020年平均每年需减少贫困人口近1100万人,越往后脱贫成本越高、难度越大。”刘永富在《报告》中说。
对于未来工作,刘永富在《报告》中提到,将通过突出重点,解决深度贫困,夯实精准基础,坚持从严考核等方式,围绕“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总目标,确保完成任务。
会议聚焦2:扶 贫
两个减少:2013年至2016年,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由9899万人减少至4335万人,年均减少1391万人。
N个增加:中央财政安排专项扶贫资金5年翻倍;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增长……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