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和智库总编辑王晓波看来,城市品牌塑造要瞄准未来人们对城市的需要,城市要有人文关怀,让人们更有归属感。对于品牌塑造的路径,王晓波认为应该是先发现后塑造。
成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品牌塑造是基于其原来的特质,再通过匠心塑造,放大了成都文化底蕴的城市品牌。
每经编辑 冯彪
每经记者 冯彪 每经编辑 官远星
8月29日,“融聚力量•成就未来”2017城市品牌传播论坛将在成都举行,太和智库总编辑王晓波作为论坛嘉宾,在他看来,城市品牌塑造要瞄准未来人们对城市的需要,城市要有人文关怀,让人们更有归属感。对于品牌塑造的路径,王晓波认为应该是先发现后塑造。
围绕城市发展和品牌塑造,以及智库、媒体在城市品牌塑造中可以发挥的作用等话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专访了王晓波。
绘远景:塑造城市品牌要关注人的归属感
NBD:未来城市将是人类的主要栖居地,您认为城市品牌的塑造要重点关注什么?
王晓波:此前城市的兴起和布局主要是为了适应工业生产规模效应、提升工作效率聚集成的一种功能性的实体,但是较少关注到人的心灵需求。城市品牌塑造,除了解决当下人们的需求,更应该瞄准人们未来的需求。随着人工智能的兴起,在科技没有重大突破之前,城市布局的方式也会变化,最典型的是我们可能将不再需要聚集到一起工作了,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塑造城市品牌,我认为最需要关注的就是人的最终归属感。
在未来,城市也好,或是人类居住、生活的集合也好,从根本上还是要从人文的角度来考虑,要回答人类为何要聚集在一起?无论人身在何处,都不影响生产活动,最终决定一个人身在何处的,是他在哪里会有归属感。城市经济对人的影响在未来会越来越弱,人类聚集体未来更多取决于文化方面的归属感和共鸣。从这个角度讲,未来城市的布局和发展,以及城市品牌的塑造,我认为也应该向着关注人的归属感或者说人文关怀这个方向。
谈经验:先发现后塑造
NBD:现在城市竞争越来越倾向于品牌竞争,您认为要成功塑造品牌,有哪些规律可遁?
王晓波:品牌成功的表现无非在于吸引到更多的投资者、更多的游客和定居者。就像上面说的,以前要吸引投资或定居者更多靠资源要素条件,未来可能会更需要人文关怀上的东西,更具个性化、差异化的东西。当然,我认为塑造品牌需要顺势而为,将城市的历史文化积淀充分展现出来,也需要刻意而为,比如结合新时代需求,赋予城市品牌新内容,总的来看是一个先发现,再塑造的过程。首先要发现一个城市的气质和底蕴是什么,再基于这个气质和底蕴来放大它,这就是将来的城市品牌。这也有助于避免品牌同质化现象,还能避免没有积淀支撑导致品牌沦为空洞的口号。
NBD:说到归属感和人文关怀,我感觉成都做得就很不错。您认为成都的品牌塑造能总结什么经验?对接下来品牌打造有何建议?
王晓波:我觉得成都确实体现了先发现,后塑造的品牌塑造过程。成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品牌塑造是基于其原来的特质,再通过匠心塑造,放大了成都文化底蕴的城市品牌。品牌塑造成功后,我觉得还可以反哺城市产业,像成都发展创意类、影视类、游戏等文创类产业以及古典旅游等产业就很有优势。当然,作为大都市,成都当前也瞄准先进制造业和前沿产业,这当然是需要的。成都打造前沿产业可以和既有品牌气质融合起来,比如打造创新研发中心的品牌。
聚众力:发挥智库、媒体在城市品牌塑造中的作用
NBD:您当前也在做智库,智库能为城市品牌塑造、提升城市竞争力做什么?
王晓波:城市竞争,特别世界顶尖城市的竞争,资源要素的影响越来越弱,知识、创意的影响越来越强。我们看到,越是发达的城市聚集的智库越密集。以前官方或学院的研究机构占主流。在城市品牌塑造、城市产业发展规划方面,我感觉政府和官方研究机构参与较多,民间智库的参与还显不足。近年来不少城市民间智库逐渐活跃起来。民间智库在一些个性化的研究领域发挥很大的作用,对城市发展也很重要。要让多元主体参与到品牌塑造或其他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活动中,不同主体从种自的思维角度能够相互碰撞、激发灵感。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