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在成立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若干意见》是党和国家首次就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专门的文件。他透露,近期将以中办、国办的名义印发文件。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形容,如果说经贸往来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稳定器,人文交流则是中美关系的泻压阀、缓冲带,推动和维护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每经编辑 张寿林
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毕陆名
人文交流已经与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一道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三大支柱。
7月中旬,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会议强调,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要从服务国家改革发展和对外战略的大局出发,将人文交流理念贯彻到对外交往的各个领域。
8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成立,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负责运营管理。
在成立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若干意见》是党和国家首次就中外人文交流工作制定专门的文件。他透露,近期将以中办、国办的名义印发文件。
田学军表示,人大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正式落户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是落实《若干意见》的一项具体举措。
自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以来,人文交流始终在两国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成立仪式上,教育部副部长田学军指出,中美人文交流互补性、前瞻性强,两国各界积极性、主动性高,人文交流在中美关系中的先导性、基础性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形容,如果说经贸往来是中美关系的压舱石、稳定器,人文交流则是中美关系的泻压阀、缓冲带,推动和维护中美关系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双边关系和外交关系主要是两个维度,一个是利益层面,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讲利益,衍生出来就是以现实主义为路径来实现,另一个就是张扬价值,也就出现了因价值不同而导致文明冲突的情形,这是国际关系理论里的理想主义路径。”中国社科院欧洲所所长黄平判断,中美人文交流在接下来的50年中会变得更重要。
黄平分析,人文交流看似属于价值和文化层面,但也有利益。因此人文交流的重点是怎么看自己和对方,包括我们怎么讲中国故事,以及怎么理解对方,这形成了双边关系的张力,当然也有了打开另一个空间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研究机构、文化机构在公共外交方面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
美国是工业化、现代化的先行者,从这个角度,中国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房宁提出,中国对美国还有很多需要观察、倾听和学习之处。“这对中国的崛起非常重要,因为以开放、谦虚的态度去学习会给我们带来益处。”
至于如何学习,房宁接着分析,无非是两个,第一是拿来主义,美国有好的,我们结合本国实际拿来用。第二是在比较研究中获得启发。“相比拿来主义,更多还是启发式的学习,所以我们需要多观察和思考。”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