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走出去”企业如何应对风险? 专家:扎根当地、不打价格战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6-08 21:01

    每经编辑|每经记者 欧阳凯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一带一路”证券市场高峰论坛上发言,图片由对方提供)

    每经记者 欧阳凯 每经编辑 张海妮

    自2013年9月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超过200次在国内外各类场合提及“一带一路”。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我国企业对沿线53个国家共进行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8.5%。与此同时,中国“走出去”企业面临的政治、汇率波动等风险也屡屡引发关注。

    在6月7日举行的“一带一路”证券市场高峰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企业“走出去”的确会面临着地缘政治、汇率等风险,但风险往往集中在想投机的企业上,对于一心扎根当地的企业,风险则不大。

    “走出去”企业要扎根当地

    王文向《每日经济新闻》在内的媒体解释,对于真正扎根当地的中国企业来说,确实为当地服务,扎根非常深,跟当地社区、就业一起,融入当地社会,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地缘政治如何,当地政府都愿意留住企业。

    以2015年的斯里兰卡为例,王文介绍说,“很多中国企业去(斯里兰卡)投资,确实扎根在当地,新总统仍然呵护招商局、中远洋、中交建等走出去的企业。”

    “相比较之下,往往风险出现在这种情况下:有的企业摆着一种心态,想乘着‘一带一路’的东风捞一笔,对这种情况,当地国家都不欢迎。”王文介绍,比如企业跑到拉美地区挖矿,遇上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便以各种其他理由撤资。

    王文认为,企业走出去不要只是短期行为,更不要有天朝大国、暴发户的心态。

    对于企业担心的汇率风险问题,王文则表示,走出去的风险中,汇率风险当然重要,但是换过来讲,与大多数“一带一路”上的国家相比,人民币是汇率相对最稳定的货币。

    王文表示,人民币国际化从2008年、2009年到现在,不到十年时间,从支付、综合化来考量,人民币已跃升世界前五大货币。在利率市场化方面,人民币仅次于美元和欧元,尤其是去年加入SDR以后,还会进一步加速。在全球贸易融资货币中,人民币也跃升为第二大货币,清算货币中,人民币则成为第四大货币。过去几年间,人民币国际化推进速度一直在加快。

    企业出海不能只依靠性价比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国企业参与“一带一路”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海外基建,以建筑工程类企业为主;另一种是产能转移,包括优势产能转移和装备出海,前者涉及钢铁、有色等领域,后者涉及高铁、特高压、核电等领域。

    广发证券策略研究首席分析师廖凌认为,以前对外工程的公司在做项目的时候,会面临比较多的亏损,但现在已经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首先是区域布局的变化,最开始“一带一路”的项目很多都是集中在亚洲一些欠发达地区的项目,如今东盟的项目越来越多,这些国家的偿付能力相对较强。

    廖凌表示,中国企业参与海外竞争的时候,也面临欧美发达国家的竞争,现在“一带一路”的量还不是特别大,所以中国企业可以依靠性价比优势迅速占领市场,但如果“一带一路”的内涵和区域扩大,假设扩大到美国、日本、欧洲,一些海外比较优势强的企业也会参与到这种竞争中,中国的企业就必须突出核心竞争优势。

    今年4月,楚天科技宣布并购德国诺玛科集团,交易金额达1.5亿欧元,这一并购案也是制药装备领域全球最大的海外并购案。

    “他们不担心中国企业钱不够,而是担心中国企业有损他们品牌,如果是被日本、美国企业并购,肯定不会有这种担心。”楚天科技董事长兼总裁唐岳表示,从中方与德方企业正式接触到并购签约,虽然只有6个月的时间,但并非一帆风顺,德方担心最多的问题是被一家中国企业并购,是否会拉低他们的品牌地位,可以看到,欧美发达国家对中国企业的成见仍在。

    唐岳表示,直到后来德方对楚天科技总部的一次考察才彻底抛开了此前的担忧,才发现中国企业在硬件规模、软件管理等许多方面并不输于欧美企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南昌9地连拍频现高溢价 本土房企与外来大鳄“贴身肉搏”

    下一篇

    全国首个“变+充电站”落地深圳 能否跨过用地、用电两道槛?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