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每经编辑 江 月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每经编辑 江 月
对投资者而言,三十年来,去任何一家券商开户,仿佛都没有太大区别。对于券商而言,靠着牌照,牛市吃大锅饭,熊市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是沿袭多年的常态。
时代的车在轰轰地往前开,无论愿意还是不愿意,2017年的券商行业是真正来到了转型改革的攻坚时刻。每家券商都试图利用转型突出重围。那么,未来券商行业将如何演变?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近期与一些券商人士、业内分析师等进行了沟通交流。尽管没人能准确预判未来,但他们提出的券商行业四大猜想,却值得细读。
猜想一:寡头吃肉,精品喝汤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三十年来,选择哪家券商似乎差别不大。每家券商的佣金最终大同小异,投顾、研究的水平,亦常常有起有伏。自互联网金融兴起后,网上开户、APP、理财产品一条龙等也基本成了标配。就算是投行、或资管等业务,打开定期报告或官网介绍,亦会发现描述大同小异。
而近年来,这种千篇一律的局面,似乎有了打破的趋势。2016年年报中,多家券商提到了“差异化”,特别是中小券商在这方面的想法异常强烈。
如国海证券在年报中指出:“大券商凭借资本金、客户资源、综合服务能力等多方面的优势在行业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中小券商在客户资源、业务渠道、市场拓展等方面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规模过小或业务同质化的中小券商将难逃被市场淘汰的命运,差异化、特色化成为中小券商突围方向。”
第一创业则认为自己已经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特别是固定收益业务,是公司“核心竞争力”之一。
一位券商人士对记者指出,但凡券商获得全牌照,都不会放弃某一项业务,因为这些业务之间有协同作用,每一个发展好了,都会对其他有帮助。但在日趋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一些中小规模券商势必只能选择在某些领域突围,因此某种意义上,所有业务条线大家一起同质化竞争的情况会得到改善,“大而全”和“小而美”是未来值得关注的方向,“寡头吃肉,精品喝汤,其他家苟延残喘”很可能发生。
猜想二:前五名垄断80%市场份额
有一个词语,叫“马太效应”。即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现在的券商行业,已经多少有了“强者愈强”的趋势。
以经纪业务市场份额为例。2016年,第一名华泰证券市场份额达到7.74%,已超过2006年时老大中国银河6.94%的市场份额。虽然竞争激烈,且互联网金融竞争下,许多大券商的份额被蚕食,但2016年,前十名券商的经纪业务市场份额达到46.62%,甚至略高于2006年前十名45.52%的市场份额。
一位券商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情况出现,和2010年融资融券推出后,部分大券商借助创新业务取得先机有关。尽管近年来一些中小券商借助互联网金融弯道超车,但群雄逐鹿后,未来手握更多资本金、更多资源优势的几家大券商很可能成为真正的寡头。特别是经纪业务上,不排除前五名垄断80%市场份额的情况。
而资本的力量,同样不能忽视。
近年来,券商并购时有发生。如申银万国和宏源证券合并,中金正在进行收购中投。每一个动作,都可能造成券商座次的变化。
如中金公司合并中投,业内普遍认为中金将凭借合并,重回行业前五——2002年,中金公司与广发证券、中国银河、海通证券四家券商在证券业协会的7项指标排名中全部名列前茅。其中,中金公司获得股票主承销金额、利润总额和人均利润总额三项第一。但现在随着市场形势发生变化,行业多次洗牌,中金公司在各项排名中不断退后。从营业部网点来看,截至2016年6月30日,中投证券在全国28个省份拥有192个营业部,并拥有8家分公司,中金公司在全国18个城市仅设有20个证券营业部。
猜想三:走向世界
人民币国际化是近年来资本市场的热门话题。同样,作为内地券商国际化,亦是一个让人憧憬的话题。
2012年,中信证券国际以12.5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里昂证券100%的股权,成为第一家控股海外跨国金融机构的中资金融机构,迈出了内地券商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2016年,中信证券境外业务收入达到81.40亿元,在营业收入中占比达到21.41%。
海通证券亦在内资券商出海中把握了先机。2016年年报显示,海通国际证券已确立了在香港中资证券机构中的龙头地位,2016年主要财务指标位居在港投行前列。其中,IPO发行承销数量和融资金额均排名第一,股权融资家数和融资金额均排名第二。海通银行是伊比利亚地区领先的投资银行,按并购项目数和交易金额计均为葡萄牙排名第一。2016年,公司境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9.53亿元,占比为14.11%。
但时至今日,除了中信和海通,大部分券商国际化脚步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亦只在香港收购或设立了子公司或分公司。不过,越来越多的券商发布了有关开拓境外市场的公告,其疆域亦不局限于传统的香港或新加坡。
从过去经验来看,除香港上市外,内资券商的国际化路径主要是:先设立海外办事处再成立当地公司、并购当地金融机构。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实施,券商海外布局将会迎来广阔的发展舞台。三年,或者十年后,内资券商将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怎样的声音?值得期待。
猜想四:科技搅动券商神经
对券商行业而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已为担任了三十年“现金奶牛”重任的经纪业务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科技的力量将如何进一步影响行业面貌,这可能是最大变数、亦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一件事。
一位热衷于科技的非银行业分析师表示:“谁能用好科技金融的武器,谁就能先行一步。甚至小券商实现蛇吞象,都并非毫无可能。”
科技的威力,搅动的不仅是行业格局,还包括行业的面貌。这点从大洋彼岸的华尔街已经可以窥见一斑:据MIT Tech Review报道称,2000年顶峰时期,高盛在纽约总部的美国现金股票交易柜台就雇佣了600名交易员,替投行金主的大额订单进行股票买卖操作。但时至如今,这里只剩下两名股票交易员。
大洋的这边,广发证券去年推出了机器人投顾“贝塔牛”。客户可以从广发易淘金移动交易终端使用“贝塔牛”。对国内现有的3万余名券商投顾来说,已经进入和机器人抢饭碗的时代。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有一天,客户需要进行投资咨询,机器人可以做出建议;投行出去尽职调查,有机器人帮忙看合同;资管业务条线,机器人可以根据客户风险承受度给出建议投资组合;自营部门,机器人可以下单;研究所中,机器人可以自动写研究报告。
那么,这一天,不管各大券商之间排名如何演变,我们看到的券商行业究竟是什么样子?金融街、陆家嘴,甚至香港的中环,美国的华尔街,还会有熙来攘往的金领们吗?这个答案,目前无人能得出。但是正如《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与一位券商人士畅想未来时,他所指出的:“我希望所有今天想到的,都能在五年内或十年内变为现实,让我们这一代人,见证一次行业伟大的转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