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绍史就此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一直在做,这些行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调节产能。”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施娜 冯彪 每经编辑 文多
每经记者 施娜 冯彪 全国两会北京报道 每经编辑 文多
2016年,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超额完成,负责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工作的发改委在过去一年的工作也是可圈可点。
3月7日,在全国两会现场,卸任10余天的发改委原主任徐绍史对自己过去的工作并不愿多谈。而作为新晋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谈及未来工作安排时,他反复说道:“我现在还在学习。”
初入政协,本想低调的徐绍史仍然引来不少记者追问,让曾担任5年发改委主任的徐绍史来谈中国经济,这样的机会自然谁也不想错过。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将去产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扩大至煤电领域,那出现过剩现象的水泥等行业呢?徐绍史就此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一直在做,这些行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调节产能。”
作为全国政协“新人”:从细节中看中国经济未来
去年初,国际上也曾出现中国经济“硬着陆”的言论。时任发改委主任的徐绍史适时向外界传递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我国有能力、有条件应对问题和挑战,完全有信心克服困难、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事实上,2016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保持6.7%的增速,硬着陆言论已不攻自破。
回忆去年的情景,已卸任的徐绍史在3月6日的全国两会现场,说出了心里话:“中国的经济增速从2013年到2015年,已经降到了6.9%,如果接着向下走,我们的经济可能真的会比较困难。”
由此可知,实现经济稳中向好,甚至在去年第四季度实现小幅反弹,背后的不容易可想而知。“三去一降一补任务非常艰巨。去产能也是困难重重,因为涉及职工安置,资产组织,兼并重组、产业布局,转型升级、供需平衡和价格波动等几大问题。”徐绍史说。尽管困难重重,去年去产能工作仍然超额完成。
对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预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的结果。
就今年的目标,徐绍史首先提到了几大需要面对的问题,“主要是逆全球化趋势,贸易保护加重,再加上美联储加息,美元走强导致新兴经济体国家本币贬值,资金外流等问题。”不过,对实现今年的经济目标,现在的徐绍史依然信心十足,“我们现在每天平均有1.5万家新公司注册。从这样的细节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未来,随着经济动能转化的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中国经济一定能迎来更好的发展”。
徐绍史还表示,经济增速的底板是就业,天花板是物价,只要不破底板和天花板,增速都在可以承受范围内,都是合理的。
作为发改委原主任:相信今年去产能“经验丰富”
去年去产能的目标顺利完成,但中间也曾经历钢铁、煤炭大幅波动的情况。钢铁、煤炭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也成为去年9月PPI同比由负转正后快速上升的主要原因之一。
就去年9月份后PPI上涨较快的现象,徐绍史谈道:“PPI经历了54个月的负增长,现在转正上升是正常的。工业产品价格往下游传导还有一个过程,所以还不用担心通胀。”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仍将去产能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并扩大了涉及领域:除规定钢铁、煤炭去产能分别达到5000万吨和1.5亿吨外,还将化解煤电产能纳入计划,要求淘汰、停建、缓建煤电产能5000万千瓦以上。那么未来是否还会对水泥、平板玻璃等同样存在过剩现象的行业提出要求?
3月7日,徐绍史就此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一直在做,这些行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调节产能。”
在去产能的同时,如何保障价格的稳定也很重要。好在,我们已有了去年积累的经验。
徐绍史曾在今年1月表示,从政府来讲,不仅提前超额完成了去产能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政府探索建立了一些市场机制,比如说中长期合同制度、储备产能制度、增减挂钩减量置换指标交易制度等。这些经验意义非常重大,从市场方面来说,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发挥得更加充分,供需动态平衡,价格振荡波动,交易方式多元,市场的适应消化能力在增强。
在去产能的同时,徐绍史还提到了一个事实,我国目前也有部分煤炭需要进口。在7日的小组发言中,徐绍史提到,我国焦煤资源比较紧张,现在需要进口,另外,从越南、印尼进口的煤,主要是用在发电,成本要低一些,但是它含硫、含灰要多一些,应该采取些技术手段,对一些存在有害气体排放的煤炭设置一些进口的技术标准。
徐绍史再论宏观经济
●解读经济增速目标
经济增速的底板是就业,天花板是物价,只要不破底板和天花板,增速都在可以承受范围内
●中国经济的未来
我们现在每天平均有1.5万家新公司注册。从这样的细节可以看到中国经济的未来
●回应去产能领域扩大
水泥和平板玻璃行业的去产能工作一直在做,这些行业大多是民营企业,会根据市场状况自己调节产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