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观察 ∣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1333户市场主体 创新驱动在成都发芽

    每日经济新闻 2017-03-03 02:19

    2016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33.5万户,同比增长34.63%。自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开展以来,成都每天新增700名创客。

    每经编辑 张舒    

    .国家战略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排在首位的就是“创新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成都思路

    成都坚定不移地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确立“12345”的工作思路。“1”就是以“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为目标;“2”就是着力打通两个通道,即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和军民深度融合通道;“3”就是扭住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成都科学城和“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三大主要抓手”;“4”就是实施知识产权、人才发展、金融支撑、开放合作“四大战略”;“5”就是强化政策、组织、法治、服务和舆论“五大保障”。

    成都光谷咖啡,随处可见双创标语

    每经记者 张舒 每经编辑 官远星

    2月23日,走进成都郫都区菁蓉镇,随处可见创业人物、创新标语。这里,离成都的地理中心天府广场约有30公里,已成为成都创新创业的“核心地带”。进入光谷创业咖啡一楼,仍然可以看到几个创业团队聚在一起,谈论着如何攻克项目瓶颈,这番景象对于熟悉创业咖啡的人来说早已见惯不怪了。正对门口,是雷军和李儒雄这两位光谷创业咖啡创始人微笑着的西装照,面对着每一位到这里寻梦的创业者。

    这只是成都创新创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成都加大了创新力度,双创品牌“菁蓉汇”系列活动两年来共计举办305场、“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今年已进入第三个年头……

    效果也在渐渐体现。2016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33.5万户,同比增长34.63%。自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开展以来,成都每天新增700名创客。根据最新发布的《成都市2016年度市场主体培育发展分析报告》,成都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1333户市场主体,全国每新登记50家市场主体就有1家在成都。

    成都,创新创业的热土,正在为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蓝图贡献力量。

    双创之风:231家载体助凤腾飞

    三年多前,李儒雄和雷军在武汉创立光谷创业咖啡。如今,光谷已经在成都发展了7个孵化器,速度效率可见一斑。

    有个创客叫李茂清,他第一次来到成都光谷咖啡,不到20分钟就决定留下来。随后经过创业咖啡的导师点拨,李茂清将创业项目从行将就木的生鲜配送,转到专为小企业代理记账、税务处理,通过技术实现云处理。

    “我们的企业就叫‘光谷云财务’。”已成为公司CEO的李茂清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他们用13个月就将客户做到了8000个,而普通财务公司即便达到300至400个客户,也需要差不多3年时间。

    根据《金融时报》的数据统计,近几年来,成都的咖啡馆数量猛增到了700家。这其中有相当大的部分是创业咖啡馆,这也从侧面证明成都的双创活跃度正在日益提升。

    说起“创客之都”“创新之城”,可能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北京、深圳,而如今,成都这座西部城市正在“蜕变”,“创新之城”的城市品牌正享誉国内外。

    《2016创新创业白皮书》中测算列出中国TOP50创业活力城市分布图,成都位列第二梯队前茅,紧随北上深等第一梯队城市。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市各类双创载体已达到231家,同比增长19.7%。世邦魏理仕等多家机构在近期发布的关于中国双创载体报告均显示,成都在同等级城市中脱颖而出,双创载体发展引领中西部城市。

    这些“成绩”背后,离不开成都自身对于载体的思考——总体布局呈“3+ M+N”。其中,“3”是指菁蓉国际广场、天府菁蓉中心、菁蓉小镇三大众创空间引领区;“M”指成都各区(市)县联合域内高等院校或民营资本打造的多个双创载体集聚区;“N”指具有成都特色的多个双创载体。

    如今,菁蓉国际广场已经引进腾讯西部创新中心、微软云加速基地等22家国内外知名新型孵化器。而菁蓉镇则成为中国“特色小镇”的一个典型代表。

    菁蓉镇,既是成都“双创”的一大创新,也是对成都创新创业的最好注解。

    这个小镇一度陷入产业“空心化”的尴尬境地。而通过两年时间的转型发展,专业孵化器在这里集群发展,上万创客在这里激情创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北有中关村,南有菁蓉镇”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马云抓住了互联网的发展机遇,创建了阿里,我将会抓住VR/AR(虚拟现实/现实增强)的技术风口,成为视频领域的下一个马云。”硅谷归来的博士陈建文来到成都,在菁蓉镇招兵买马,做起了“蓉漂”。

    作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的青年学者,陈建文目标很明确:抢占VR/ AR风口,“成为下一个马云”,做视频领域的开拓者。

    像陈建文一样,越来越多的创客开始云集菁蓉镇。

    燎原之火:“孔雀西南飞”势头旺盛

    “鸟栖不择山林,唯木而已;鱼游不择江湖,唯水而已”。除了具体的“创客”,还有更多的优势企业、行业顶尖项目到成都“安家落户”,成都的创新创业就像一个巨大的磁铁,形成着磁力效应。

    成都市区往南25公里,成都科学城坐落在静谧如镜的兴隆湖边,这里“驻扎”着诺基亚全球技术研发中心、启明星辰西部研发中心、北航西部国际创新港、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等一批全球领先的科技领军企业和机构。

    十年树木,千年立城。73平方公里的成都科学城,浓缩于“科学”的字里行间。

    迄今为止,在中国西部还没有出现这样的要素聚集区。正如成都科学城定下的发展目标——要以“创新为魂、科技立城”的理念,发展新科学、创造新技术、培育新产业、建设新城市,努力打造成为“西部创新第一城”,加快打造成为成都乃至全省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入驻成都科学城的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作为清华大学在西部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二级官方机构,如今已有了10个团队。“入驻这里,说实话,对我们吸引人才有好处。”该研究院相关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就好像“硅谷”一样,“高端人才、高端技术、高端产业,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就会形成一个产学研互通的企业‘生态圈’。”

    彭倍是最早一批感知到成都未来的人。这位从美国西北大学毕业的博士曾把自己的创新创业计划选择在江苏无锡,但随后他决心到成都。在他看来,成都制造业发展迅速,产业链齐全,机器人和智能装备在这里有用武之地。最打动彭倍的是,智能制造被立为天府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之一,成都科学城还专门规划了一平方公里的机器人产业园。

    不只是从外而来的“蓉漂”,成都本土也在培育着创新的因子。作为一家成都本土互联网旅游公司,“简途”已经为旅游业的“破局者”,在业内率先将旅行、车辆和科技“打包”。2016年简途平台做到40万人次,业务量是上一年的7倍。

    “可以说创新创业已经成了成都的‘名片’,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才、资本等各个方面的认可,最近两年简途也迎来了快速发展期。”简途创始人、CEO杨烈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一个个项目意味着活力的注入,2016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33.5万户,同比增长34.63%,新增注册资本9228亿元,同比增长40.98%,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均名列第二位。成都创新创业的活跃度可见一斑。

    梦想之钥:为创客插上“翅膀”

    世界创新创业版图上不仅要有硅谷、有北京,还要有成都。成都一定会在世界创新创业城市的版图上占据不可忽视的重要位置。

    为了这个梦想,“菁蓉汇”走进美国,与硅谷产生了多次互动:成都与硅谷签署“中国成都市区(市)县与美国硅谷城市群友好合作备忘录”、成都高新区——波士顿招才引智推介会暨“创业天府·菁蓉汇”生物专场在波士顿举行、“天府芯谷·硅谷直通车”项目启动……

    这些互动在硅谷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苹果、谷歌、甲骨文、特斯拉、格罗方德等高科技巨头都曾派人前来参加活动。

    而在国内,动作同样“迅猛”。去年11月22日,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城市行”活动第二站在上海启动,应聘者陆先生说,“上海是中国人才、资金最集中的地方,但所带来的竞争同样激烈。而成都,未来发展的想象空间很大。现在的成都很像以前的上海,正处于腾飞阶段。”

    和陆先生一样,许多创客希望能够抓住成都抛来的橄榄枝,有朝一日成为“蓉漂”。

    中央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就是要让创新成为驱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强动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面对当前任务和挑战,成都市将双创工作作为建设西部科技中心的核心引擎。”成都市科技局长卢铁城如是说。

    今年2月,成都市委市政府的“一号文件”再度聚焦人才,以“成都人才36条”招揽五湖四海贤才,顶尖项目最高可获1亿资助,全方位的配套政策和机制为创客们“插上翅膀”。

    而在“菁蓉汇”品牌带动下,成都各类创新创业机构开展活动2442场,300余家创投机构与6000余家创业企业实现对接。“菁蓉汇”已成为成都响应中央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平台。

    去年6月举行的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更是吸引了36个国家452名外宾及国内代表共1021名嘉宾参会;3006个项目参加交易,展示展览实物产品2000余个,交易额185.1亿元。

    “成都是一座创业环境很好的国际化大都市。”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亚瑟·麦克唐纳说。

    数据显示,2016年成都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8387.37亿元,技术交易额突破460亿元,位列副省级城市第五。

    在卢铁城看来,创新政策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内生源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3版权合作电话:021-60900099。

    上一篇

    中国制造之成都行动

    下一篇

    创新驱动之成都行动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