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副局长唐学军在与部分在京企业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表示,2016年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574亿元。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副局长郑怀远在座谈会上表示,截至2017年1月申报期,营改增四大行业累计减税达297亿元。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张钟尹
每经实习记者 张钟尹
2016年5月起,营改增试点全面推开。北京市地方税务局副局长唐学军在与部分在京企业界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表示,2016年全面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费574亿元。
北京市国家税务局副局长郑怀远在座谈会上表示,截至2017年1月申报期,营改增四大行业累计减税达297亿元。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北京市营改增试点四大行业减税效果显著,其中,规模大、业务复杂的金融业全部实现了“只减不增”。
北京金融业营改增税负下降7.4%
在营改增初期,部分金融企业税负上升的问题一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国税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截至今年1月申报期,北京市金融业累计减税32.7亿元,整体税负下降7.4%。
截至2017年1月申报期,北京共有金融业试点纳税人4448户。金融业项下货币金融业、资本市场业、保险业和其他金融业“四小行业”分别减税26.4亿元、1.5亿元、2.9亿元和1.9亿元,全部实现了税负“只减不增”。
摩根大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兼董秘曹路在座谈会上表示,营改增对金融业来讲是一个很大的事情,其他国家没有营改增,那些国家也在看中国是不是能在这方面成功,可以作为一个范本推广到全球。
北京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刘剑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营改增在国外也没有先例,比如金融业的营改增,可以说是中国的创举。”
此外,郑怀远强调,北京国税局以服务首都经济发展为主线,重点关注双创企业发展,大力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开辟中关村科技创新企业办税绿色通道,落实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试点地区,先行先试税收优惠政策3068户次,减免税额5.05亿。2016年扶持高新企业发展减免税款352.5亿元,增长11.4%”他补充道。
值得注意的是,营改增也为制造业大省广东的转型升级带来全新动力。
“营改增给格力电器带来了10多亿元的‘减税大礼包’。”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表示,近年国家推行一系列改革,采取了一揽子措施全面推行减税降费,确实力度很大,“我们都强烈感受到了。”
她以格力电器为例说,虽然格力电器属于制造业,并不在去年全面推开的四个试点行业中,但由于改革打通了上下游的抵扣环节,企业所有不动产建设、安装费用和住宿费等可以纳入抵扣范围,仅2016年,增加的进项抵扣税额使企业少缴税近4亿元。
“国外税收低,中国税收高说法不客观”
全国政协委员、洛娃科技事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胡克勤在会上表示,“最近包括有些企业家讲,国外税收低,中国税收高,其实讲得不客观。”
他说道,我们在美国、欧洲也投了一些比较大规模的日化企业,他们的税收也不像想象的那么低。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不同时期,企业感受到的税负压力有所不同。
他分析称,处在经济上升阶段时,企业的产能利用率高、利润丰厚,承受税负的能力就强。在经济下行时期,企业面临产能过剩、劳动力成本提高、附加值降低、利润变薄等诸多困难,承受税负的能力自然随之下降。
他补充道,事实上,这些年来,中国企业需要缴纳的税收不但没增加,反而在不断降低,政府出台了不少减税的政策措施。
胡克勤认为,从结构上来说,目前我们实体经济确实比较困难,尤其中小企业,但这个困难不是说只有税收问题,而是多方面的,包括资金、市场、人才等多方面因素。
“春风行动”便民办税
郑怀远提到,北京国税局新增四大行业试点纳税人33.9万户,占原管辖130万户纳税人的26%,工作量增加了三分之一。
2014年以来,“便民办税春风行动”已延续四年。
他表示,北京国税局快速制订纳税服务方案,应急预案等工作制度,充分发挥网上办税、移动办税、自助办税等办税资源优势,同时在18个区局增设营改增临时办税服务厅,设立340个办税窗口、38个办税绿色通道,并开辟营改增办税专区,采取预约服务、延时服务、错峰服务等服务方式,为纳税人提供了线上线下一体贯通的营改增办税绿色通道。
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财务总监张云飞(代表全国政协委员郭为参会)表示,因为自己本身就是做财务工作的,能切身感受到便民、快捷的措施。
“最突出的就是网上办税,我们税务部门的工作人员,原来基本上每天都要往税务局跑,现在在网上办这些事情。”她补充道。
用友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会计师王仕平在会上表示,国家的每一项税务制度都在北京国税、地税的微信公众号上面能看到。每个月都能收到税务部门的及时交税提醒。税务经办的人员信息也比较到位。
一位企业财务人员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现在交税手续、流程都非常便捷,很少去税务局,以前一个月买发票去一次,现在发票也在网上买了。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