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转板”成流动性困境突破口

    中国证券报 2017-02-15 10:30

    在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环境下,新三板“转板”制度再度引发热议。笔者认为,通畅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推行“转板”制度成为改善市场流动性的突破口。

    在新三板市场流动性不足的环境下,新三板“转板”制度再度引发热议。笔者认为,通畅的退出机制有利于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推行“转板”制度成为改善市场流动性的突破口。

    正确认识新三板实施“转板”制度的必要性、重要性,可以从四个维度看:企业发展阶段对资本市场的内生性需求;从资本市场本身的效率角度;实施“转板”制度对改善流动性的重要作用;如何看待新三板“转板”与独立资本市场地位的辩证关系。

    首先,实施“转板”制度是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发展的内在要求。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在于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相应的发展平台,满足企业的融资需求。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需要有不同的融资平台为其提供资本支持。

    当企业处于初创阶段,不具备公募融资条件时,可以到PE市场融资以及场外市场融资。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达到公开发行融资标准时,可以通过公开发行融资。“转板”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进入不同市场融资建立起的一种机制。此种机制的建立,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对资本的内生性需求。

    其次,“转板”制度的建立,有利于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整体资源配置效率。新三板是专门为创新创业型企业服务的资本市场,定位服务中小微企业,属于证券场外市场。市场定位不同,决定了交易制度的不同安排。而交易制度的不同,则决定了市场融资功能的强弱。实践证明,场内市场的融资功能显著强于场外市场,这是A股市场吸引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的市场基础。新三板的优质挂牌公司多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处于初创期或发展期,规模小、成长性高,融资需求强烈。这是新三板挂牌公司“转板”的内在推动力。新三板挂牌公司经过中介机构的“洗礼”,其规范性和透明度大大优于其他私人企业。这可以大大降低场内市场的培育成本。

    新三板可以成为A股市场理想的预备板或孵化器。新三板的“苗圃功能”,一方面可以满足新三板优质挂牌公司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融资需求,另一方面为A股市场输送优质上市标的,使资本不断流向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公司,淘汰没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企业,从而优化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整体配置效率。

    第三,“转板”制度的实施可能成为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突破口。流动性不足是新三板市场运行的显著特征。不管是从股票交易的活跃度,或者是从挂牌公司平均融资规模大小,2016年与前年相比,都呈大幅度下降态势。

    新三板流动性不足在于供需失衡,股票供给大,投资者太少。投资者规模目前大概为30万户左右。其中,个人投资者比例占90%左右,而10%左右的机构完成了60%左右的“定增”和百分之七八十的交易。因此,新三板是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市场。机构投资者投资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要有通畅的退出机制。由于各项制度安排不及时或不到位,退出通道不通畅。多数机构投资者,特别是长期资金持有者的机构难有动力大规模进入市场。换言之,股票的主要需求者规模太小,导致新三板供需失衡。如果优质挂牌公司可以实现“转板”,通畅的退出机制将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进入新三板市场。因此,推行“转板”制度将成为改善新三板市场流动性的突破口。

    最后,须正确看待新三板实施“转板”制度与独立市场地位的辩证关系。实施“转板”制度,不但不会损害新三板独立的市场地位,反而会巩固其独立市场地位。目前的市场状态是:水(资本)进去了,但没有出口。长此以往,新三板将成为“死水一潭”,即流动性枯竭。采取“堵”的办法,不利于市场优化资源的配置,只有“疏”才会让市场形成良性循环。当企业看到这个市场能融到必要的资金,对投资者而言有顺畅的退出通道,新三板才会成为市场主体的主动选择。在新三板面临流动性困境、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之际,“转板”制度完全有可能成为市场的“强心剂”。(作者系中国新三板研究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上一篇

    解禁股潮涌 流动性不足 新三板大宗交易制度亟待推出

    下一篇

    情人节档吸金3.8亿 票房同比下降2亿元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