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改新政实施在即,想从中分一杯羹的人,也开始伺机而动。不论初衷几何,万不可急于求成。
盐改新政实施在即,想从中分一杯羹的人,也开始伺机而动。不论初衷几何,万不可急于求成。
问题频发
“现在的市场很乱,坑蒙拐骗、打着盐改的名义出来圈钱。部分地方的盐业公司甚至忍不住站出来提醒大家。”2016年的岁末,一地方盐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公开信息显示,其所言的“提醒”事件集中发生在2016年11月-12月,各省市的盐业局、盐务局分别采用了新闻报道或是在微信平台上发布消息的方式。
有媒体报道称,“近期,一些食盐生产企业和个别不法商贩借盐业体制改革之机进行虚假宣传,与经销商签署委托批发代销合同,并以此为诱饵预收盐款和保证金。”
“为防范可能出现一些其他渠道、缺乏质量安全的假冒盐、劣质盐扰乱市场,避免部分经销商被诱骗上当,盐业公司提醒大家,应自觉从持有食盐批发许可证的企业购进食盐,消费者也要尽量选择大型超市及有食盐零售许可证的商店购买食盐……”文末还留下了举报电话。
据不完全统计,山西、河南、江苏、广州等地都有类似事件发生。但事实上,值得提醒的“市场”远不止这些。
前述工作人员所在地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恰是前述报道中提及的。
“盐改的主旨是要引入竞争机制,这样一来,以前很多没有资格做盐的公司和经销商就有了机会,可是,根据国家规定,这个行业需要‘持证上岗’。于是,市场上就有了可以‘办证’的公司和部分声称有‘证’跑出来招商的公司。”上述工作人员说。
其所言的“证”对流通环节的企业而言,指的是食盐批发企业许可证,对生产企业而言是食盐定点生产企业证书。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12月23日最新一次有关盐改的“工作通知”显示,取得食盐批发许可证的食盐定点生产企业也可以开展食盐销售经营活动。
真假难辨
“已经有经销商上当了。”前述工作人员表示。
在其所在城市,有号称能通过关系帮忙办证,好处费开价2万-5万元不等,可关键是能否成功拿到证,还是个未知数;更有企业挂着中字头盐业公司的名义,伪称有该公司的授权,在市场上从事招商活动。
“他们的要求是,先交10万元保证金,再打10万元货款,按理,这些货款应该都是食用盐,但实际上,其中有5万元是固体调味料,另外5万元才是小袋食用盐。可对经销商而言,如果没有食盐批发企业许可证,根本没法卖掉这些盐……”该工作人员称。
一已经付出真金白银但根本无法开展生意的经销商以“身体不适”为由,拒绝了新金融记者的采访。
更让人瞠目的是,在新金融观察记者联系到可能存在欺骗行为的某公司的母公司——一中字头盐业公司时发现,该公司也是“受害者”。
故事发生在盐改新政实施前,2016年的最后一个工作日。
“我们某地方分公司的同事刚刚传来一张照片,一打着我们公司名义在市场上进行招商活动的照片中,出境的那个人根本就不是我们公司的,我们已经报警了……”该盐业公司一工作人员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该盐业公司证件齐全,但其全资子公司却没有经营食盐的资格。此前,有消息称,其子公司在市场上从事食盐的招商活动,遗憾的是没有拿到切实有效的证据。
“我们是央企,不太可能做这种事儿;另外,我们也没有资质,不能做这样的事儿。当然,我们也需要调查一下。”被认为有欺骗行为的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急于脱困
事实上,骗子之所以能得逞,是因为对方有一颗迫切的心。
“2015年-2016年年末,很多商贸公司(经销商)看着自己的小伙伴在损失几十万、上百万元后,关门破产。还有部分活下来的,却因为其所经营的产品,在2017年根本无法实现公司要求的业绩增长,他们急需新的突破口。”一拒绝去某地方盐业公司做职业经理人的业内人表示。
据他了解,已经有经销商拉了几十万元的盐,从工厂到了仓库,虽然完成了“移库”,但苦于新政还没有实施,只能卡在那里。
“一些有资质的盐业生产厂家也很纠结,他们本可以帮助经销商在各地拿到批发许可证,但又不敢出手。相较于零散的经销商,他们不愿意得罪中字头的盐业公司,毕竟他们的订单更可观。”该行业人士表示。
在他看来,此时愿意上当的或是已经上当的,无非是有一颗赌徒的心,明知有风险,但还是会做。实际上,于生产厂家、经销商而言,这相当于做一个新品类。新政实施后,或许会有很多品牌的盐涌进市场,前期需要砸钱。重要的是,在这个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兴许会有部分人“贡献”出此前的原始积累。唯有在“乱世”中生存下来,才有可能拥有自己的地盘。
然而,不敢轻举妄动的观望者还是多数。
“敏感,不敢轻易碰。”一调味料的经销商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达了面对盐改的态度。
“天津的市场相对平稳,经销商有自己的想法,他们也在等国家政策。毕竟,未来的市场还不够明朗。”天津一盐业公司的工作人员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就盐改对盐业公司的影响,他表示,现在是拼实力的时候,以前吃的是“政策”。好的,会越来越好,不好的,可能就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