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基地的形式推动产业发展是一种新的探索,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已经显现,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情况必须清理。
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协同发展论坛现场
形成多年的国家音乐产业“四大基地十二个园区”格局或将发生变化。
12月20日,在成都举行的“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协同发展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规划发展司副司长李建臣表示,以基地的形式推动产业发展是一种新的探索,产业基地的聚集效应已经显现,但问题也随之出现,一些“本末倒置”的情况必须清理。
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王炬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透露,基地(园区)的退出机制已经形成,有单位将被摘牌。
管理部门启动抽检
“有的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圈地挣钱”
在这场被称为“家庭会议”的论坛上,面对北京、上海、广东、成都四大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园区的相关负责人及企业代表,李建臣坦言,作为管理部门,刚开始是摸着石头过河,“头些年重审批、轻管理”,后来逐渐发现,“有的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但也有的打着文化产业的旗号,本质上是在圈地挣钱。”
李建臣表示,推动产业发展并不是让人不赚钱,但如果舍弃了本质上的业务,为了挣钱而挣钱,就是本末倒置了。所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已经出台了相应的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和约束,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方式促进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7月,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对包括音乐产业基地在内的31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启动了抽检工作,“重点对基地(园区)的建设、管理情况进行摸底,对基地(园区)建设偏离主业、发展规模严重萎缩或入驻企业存在违法违规问题的,要求其限期整改。对不按时报送建设发展等有关情况的,或发现有其他重大问题的基地(园区),将予以通报批评,情节严重的,取消其国家新闻出版产业基地(园区)称号。”
李建臣还特别提到,在当前环境下,很多产业其实都可以融合发展,大家都希望产业基地能够既快又好的发展,但对于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来说,健康的发展之路不能是“打着音乐的旗号,做跟音乐无关的事。”
营业收入有下滑趋势
“初衷是引起大家对音乐产业的重视”
上个月发布的《2016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5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总资产达178.38亿元,同比增长了47.6%。营业收入总额8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75.91亿元,基地园区利润总额达6.6 亿元,其中主营业务利润4.73 亿元。报告认为,2015年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营业收入有下滑趋势,但各个园区在音乐机构聚集、音乐人才汇集、产业服务集成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王炬看来,随着金融资本大规模进入音乐产业,越来越多与音乐不相干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其实也相干,但是最终目标不一样,他们是想通过炒作来用资本盈利。”面对近年来日趋激烈的资本竞逐,王炬直言,“这是有音乐产业以来,从来没有发生过的。”
论坛上,王炬回忆起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建立的初衷,“创立之初,正处于产业衰落期,我们希望通过建立一个有形的东西,来引起民众、政府和金融资本对音乐产业的关注和重视。”他说,“现在看来,这个目的多多少少还是达到了。”他还提到,四川把音乐产业看作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头戏,可以认为是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起到了作用。
但对于国家音乐产业基地的现状,他并不满意,原因是“进展不大”。“很早以前我们就提出了一个口号,’’检阅国家音乐产业基地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就是你的原创力。’”显然,中国音乐的原创力还有待提升。
另一个问题是,王炬认为,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其实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有物理的界限,但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边界被弱化,这样的形态如何发挥它的作用呢?所以,未来的路如何走下去,值得业界深思。
每经记者 余蕊均 摄影报道 每经实习编辑 王贵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