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意味着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和走势。
每经编辑 吴若凡
每经记者 吴若凡
每经编辑 王婷婷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邦地产”Real-estate-circle)
据新华社报道,在刚刚结束的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中央指出“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
会议要求,综合运用金融、土地、财税、投资、立法等手段,加快研究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规律的基础性制度和长效机制,既抑制房地产泡沫,又防止大起大落。
中央经济会议还强调,要在宏观上管住货币,微观信贷政策要支持合理自住购房,严格限制信贷流向投资投机性购房;要落实地方政府主体责任,房价上涨压力大的城市要合理增加土地供应,提高住宅用地比例,盘活城市闲置和低效用地。
如此措辞严厉的表态实属罕见,知名房地产专家薛建雄认为,这次调控为防止“高压高反弹”的情况出现,用“财税”、“立法”,推进房产税等方式保证效果达成,可谓一环扣一环。这意味着不能再用老眼光来看待未来房地产的发展和走势。
调控常态化,投资客无路可走?
从9月30日开始,新一轮房地产调控新政来袭,20余城密集发布调控政策,楼市开始降温。
半个月前,上海也开始实施新的“认房又认贷”限贷政策。
10月28日,上海出台“沪六条”,要求开发商用自有资金买地、进行严格资金审查。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银行贷款、信托资金、资本市场融资、资管计划配资、保险资金等不得用于缴付土地竞买保证金、定金及后续土地出让价款”交易资金。
巧合的是,在紧急会议召开前,12月16日,上海市土地交易市场紧急发布一则土地资金来源审核情况公告称,“由于三幅地块拿地资金尚未审核完毕,因此在本月中止出让。”
上述事件其实只是一个侧面,预示着四季度通过增加有效土地供应,改变土地出让方式、加强土地市场监管等防止“地王”再现的措施越来越严。通过一级市场的热流助长二级市场的投资投机行为,已经行不通。
斩断资金来源,这是炒楼最大风险
此前,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盛来运曾说过:此轮调控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少数二线城市,以及一些热点城市,是局部调控。短期来讲,对于热点城市的商品房销售和投资,甚至经济都会带来一定压力。调控目的主要针对投资性和投机性需求,对刚需、改善性需求仍然支持。
也由此,此次调控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限贷。就拿上海来说,连在其他地方贷款买过房的,都算二套房。
其实这已经显示出未来限贷政策可能升级的端倪。
比如上海,这次的“认房又认贷”要求,即便你是刚需购房者,首付提高之后也要花几十万,这对于任何人来说也是笔不小的负担。
如今,房价由看涨变看跌了,大量买房人开始观望了。
因为调控这么严厉,很多刚需族开始担心,现在下手以后房价会降。但不买,又怕之后会涨。很多人都处于“买与不买”的纠结中。改善型人群也纠结,先卖房还是先买房。
不过有专家表示,新政是对投资炒房客亮起红灯,刚需和刚改还是可以入市的。
邦爷也认为,刚需房的话,有需要就要买,而且越早买越好,房价是涨是跌,其实与你关系不是非常大,但物价上涨日后买要花的绝对成本,是上涨的。
而且,在限购之下,大批的投资客已离市,少了竞争对手,相对来说,能够拿到优质房源的几率会变高,挑选余地也会相对更大一些。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邦地产立场。
望此文对您有帮助,可以加入邦地产粉丝群交流。(搜索/关注“邦地产”,回复粉丝群可加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