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我拿着一张4排的好座位去看他的3D巨幕了,我舍不得也不忍心写一篇文章来抨击张艺谋,因为我总觉得他不为圈钱,不为名利,和所有迷茫的第五代导演一样,他竭尽所能想证明一下他还是那个能拍出来好电影的张艺谋。甚至,他像是跟着我们学怎么用微信的父母一样,带着小心翼翼的谦卑,看得你不忍心。
每经编辑 走走小姐
走走小姐/文
每经影视实习编辑 温梦华
《长城》首映那天,我的同学们都晚上赶着首场跑去看了,等到她们三五成群的回来,推开门第一句话:你可千万别去看。
学电影的都挺孩子气的,看到糟糕的电影那是真的会生气,可奇怪了,面对张艺谋,每一次,我们都还是忍不住去影院看看他能真的那么差吗?
这一次,我也一样。
夜里我拿着一张4排的好座位去看他的3D巨幕了,我舍不得也不忍心写一篇文章来抨击张艺谋,因为我总觉得他不为圈钱,不为名利,和所有迷茫的第五代导演一样,他竭尽所能想证明一下他还是那个能拍出来好电影的张艺谋。
甚至,他像是跟着我们学怎么用微信的父母一样,带着小心翼翼的谦卑,看得你不忍心。
《长城》海报
1、演员阵容面面俱到
这部电影里他用着能讨好年轻观众的鲜肉鹿晗、王俊凯、黄轩、陈学冬、林更新、郑凯、彭于晏,也不忘口碑担当的张涵予,票房号召的刘天王,更有国际市场加持的马特·达蒙和威廉·达福,甚至话题争议度最佳的女主角景甜。
看到了吗?他面面俱到的考虑着每一个层面和阶级的观众,他和所有的第五代导演一样,把观众看的很重很重,只是想在电影市场你争我夺的环境里,能尽力照顾到所有人,但在这样的演员和背后的深思熟虑里,让我看到的是一个极其没有安全感的张艺谋,一个怕被观众遗弃、怕失去电影战场的他。
2、强跟年轻潮流的硬撑
你怎么也没想到,他的《长城》原来是一个打怪兽的故事,你更没想到在他的影片中竟然能看到一个好歹被称为国师的张艺谋在努力的借取《安德的游戏》、甚至《神奇动物在哪里》这样电影的路数。好莱坞套路是大众诟病他的原因,但是《安德的游戏》主人公是孩子,是一群青少年,并且全片架构了一个何其完整的游戏世界观?!主人公的心境和成长被所有的观众见证着,水到渠成的建立一个合理的共情基础。
看电影的时候无数次让我想起来《安德的游戏》,我原本不是一个游戏迷,也很少接触这样类型的电影,基于之前工作的关系,策划一档视频节目,节目的主人公是一位著名的老师(不方便透露姓名),他极为激动的推荐了这部电影,是比张艺谋还要年长的男性,他希望在这个视频节目里能像这部电影中一样,和年轻人产生着强关联。
你看,他们只是不想老而已。
所以张艺谋几乎生搬硬套的把这套东西拿给了《长城》,不停的打怪兽,迎接着一次又一次的怪兽进攻,可你硬要做这种尝试也可以啊,为什么还舍不得丢掉自己的符号呢?
拍电影和做人一样,真的不能太贪心。
3、舍不得丢弃的个人符号
尽管《长城》这次脱离了陕北农村,也不讲乡土爱情故事,但是你依然能非常明确的看到张艺谋的个人符号和他一贯的电影色彩。
比方说被人吐槽的“长城奥运会”,一贯被他玩的娴熟的大场面,长城的恢弘,世界被怪物包围,排兵布阵的架势,点亮的孔明灯,辉煌的东方宫殿以及配乐响起来“秦时明月汉时关”,观众会被点醒,这还是那个张艺谋,属于他的电影美学仍然在被死死的拽住。
到现在,我每每看到《大红灯笼高高挂》的任何截图都还会被他的审美打动,这不过时,不是不美,不是不应该被死死拽住,而是,它更应该融汇贯通的出现在它该出现的故事里。很遗憾,这部电影没有故事,只剩下了符号。
简单的不需要超过一句话:两个老外来中国古代偷火药,撞见了将军部队在打怪兽,卷入其中获得胜利。
这什么玩意儿?是一场大型幽默吗?
让现实穿越超现实的电影不是没有成功的先例,比如说《午夜巴黎》,最起码的一点就是伍迪·艾伦严严实实的保护住了自己的完整调性,故事的发生,出现的人物符号都恰如其分的完成了一场巴黎的复古抒情,但《长城》呢?
符号一:长城。
你想说,众志成城万众一心
符号二:孤儿。
你想说,生命不易意志强大
符号三:偷火药。
你想说,你甚至已经在台词里直白的告诉观众你想讲关于“相信”的哲学。
这些张艺谋的哲学内核并没有什么问题啊,到底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让电影观众在景甜一字一句的说教中感到尴尬和不适呢?
4、绝不只是景甜的问题
诟病景甜表演没有什么好分析的,但造成全片人物失忆就是电影的问题了,全片看完除了景甜和刘天王,我基本上需要去看演员表才能想起来其他人都演了什么。
值得拎出来说一句的是鹿晗的角色,全片只有这个人物有记忆点在于什么呢?他的行动和语言能在片子中看到不太过分的线索,虽然死的也很“英勇悲壮”,但是他的角色和每次出场的人物是有互动的!比如他替老外证明,比如他最后临死前的回头,你都能在这个角色身上看到其他的人物行为在他心里留下的印记和影响。
景甜这位绝对女主角呢?每个人物都看不到互动点,比如张涵予死的时候,她喊了一句,挤出来两滴泪;小鹿晗死的时候,她皱了眉表示了惋惜;刘天王死的时候她依然流露出来难过的表情,这些反应几乎不值一提而且不断重复,这些人和她这个角色几乎没有什么互动和关联,哪怕观众在场面和配乐烘托下,能产生一丝“刻奇”的感动呢?
连这都没有,能只怪景甜吗?
5、不合时宜的价值观说教
其实从《山楂树之恋》开始,这种不合时宜已经出现了,表现特征最明显的是在《归来》。
《归来》是一个好故事,也符合张艺谋的故事逻辑,充满戏剧张力的故事背景,顶级的豪华演员标配,各方面按说都很好,但《归来》当年也被诟病谩骂,那种不适的根源就出在张艺谋的“不合时宜”上。
从《山楂树之恋》开始到《归来》,我都觉得大众没有抨击张艺谋的必要,因为在这部片子里我几乎感到他对爱情至高无上的推崇了。在他眼里人类最伟大的情感就是爱情无疑了,这份天真太可爱了,但现代人不买账啊,甚至不相信,不相信一个经历过人生的导演真的有少年一样的爱情向往,所以张艺谋在这两部片子里没有脱离自我,没有脱离自己的电影表达和审美,但他感到脱离了群众。
所以这些年勤勤恳恳的向群众靠拢,到了《长城》开始全方位的努力的想去找到自己和观众继续发生关联的点,但难以逃脱的,《长城》里仍然有这个问题。观众在他每一个尽力煽情的段落都会发笑,把他一本正经的严肃当成一个笑话,他骨子里那种正统的、严肃的、值得歌颂的品质都在这个不合时宜的表述下显得苍白,甚至可笑。
当王俊凯这个小皇帝在被他烘托的至高无上的皇位上像开玩笑一样的说台词的时候,这位严肃传教的导演,就没有感到被自己嘲弄的尴尬吗?
作为一个失去了安全感的创作者,张艺谋显然也被自己的“在乎”围困了。
对现实世界过多的忧虑和取悦,让自己的作品失去了浑然天成的情感优势,在迷茫和混乱的新电影时代,他以为自己过时了,但那些根植于心的价值观又是无法背叛的啊,作为一个养成完整世界观架构的艺术家,推翻和怀疑自我都是极为痛苦的。
就是在这种极其矛盾的冲击下,有了《长城》这样一部“四不像”却诚意十足的作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