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气候融资报告》指出,到2020年中国气候资金需求将达2.56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度GDP的1.79%。同时,多位业内专家指出金融机构在气候融资方面未能发挥明显作用,呼吁各方深度参与气候融资。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张寿林
每经实习记者 张寿林 每经实习编辑 李晃
12月6日,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发布的《2016中国气候融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指出,中国气候风险在全球排名中一直位于前列,减缓和适应领域的资金缺口基数巨大。
《报告》估算,到2020年中国气候资金需求将达2.56万亿元,相当于当年度GDP的1.79%。
此前,已正式生效的《巴黎协定》为中国气候融资带来了重大机遇。《报告》指出,中国应完善气候资金核查、报告和监测体系,提高国际谈判能力。此外,应提高中国气候资金运行机制的透明度、完整性,帮助决策层在国家层面上制定更加符合国情需求的气候资金战略和政策。
在当日报告发布现场,多位业内专家指出金融机构在气候融资方面未能发挥明显作用,呼吁各方深度参与气候融资,加强合作。
公共资金暂无法满足减排资金需求
11月4日,《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气候资金问题成为气候变化国际谈判的核心要素。
根据协定,在气候变化达成目标上,缔约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各国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并在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资金支持方面,在2020年以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动员1000亿美元的资金支持,2025年前将确定新的数额,并持续增加。
气候资金的分配和使用,特别是其中的资金测量、报告和核证一直是全球气候谈判的重点,但至今依然存在着很多现实障碍。《报告》指出,障碍之一是不同的气候资金统计和核算机构的资金分类标准存在差异,此外,缺乏从资金下游到上游的反馈机也是一大障碍。
而在国内,中央财经大学气候与能源金融研究中心联合相关机构开发的气候融资需求分析模型显示,中国气候资金需求在2030年之前持续强劲,资金缺口基数巨大。
《报告》估算,在2020年前,预计中国每年气候资金需求增速超过4%,直到2020年逐渐增大到资金需求的峰值2.56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度GDP的1.79%;在2020~2030 年间,资金需求相对稳定,每年的投资规模稳定在2.5万亿元人民币左右,到2030年资金需求为2.52万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度GDP的1.8%;2030~2050年进入投资收益阶段,受益于早期持续投资的长期收益,该阶段资金需求将快速下降,到2050年资金需求降低为1.50万亿元人民币。
《报告》认为,《巴黎协定》为中国碳市场的发展带来重大机遇,但对减排目标的实现也带来经济压力。中国气候风险在全球排名中一直处于前列,减缓和适应领域的资金缺口基数巨大,目前之所以大力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PPP)以及债券等新的领域,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公共资金无法满足减排资金的需求。中国无疑也需要获得来自国际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较少金融机构切实参与气候融资
气候资金中相关技术规则是气候资金运行的重要体现。《报告》指出,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气候资金机制的规则制定之中,避免发达国家以及代表其利益的国际组织制定的标准片面地成为国际规则。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报告》还指出要充分重视世界银行的领导地位,加强与其在气候资金领域深度而全面的合作,包括与世行托管的各类气候资金机制的合作。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报告发布会上,多位与会者表达了遗憾,直指中国金融机构在气候融资方面未发挥明显作用。
“我们在对推动2020、2030年的目标进行了很广泛的讨论,对各部门如何来制定合理的目标和实施目标,但是我们的金融系统没有在里面发挥很明显的作用。”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李高表示,要将应对气候变化和投融资的工作紧密联系。“国家金融体系在这其中的角色必不可少。”
“我们会发现应对气候变化对他们来讲,会觉得比较遥远。”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分析了48家从事绿色金融的机构发现,涉及到环境和气候方面,“最多是泛泛地谈一句,真正切实深入到工作当中的很少。”
李高呼吁各部门、各专业机构积极支持,共同努力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目标的实现。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