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汉元认为,化石能源的消费如果一如既往的增长,环境很难有根本的转变。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和雾霾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的建设速度,才能治标治本。
每经编辑 陶玥阳
11月25日,“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成都举行,”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通威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元做了题为《发展光伏产业 助推能源革命》的主旨演讲。
刘汉元认为,中国2015年全国燃烧43亿吨标煤,煤炭超过10亿吨,石油7亿吨,天然气上千亿立方米,如此多的消耗在四五年前超越美国,成为能源消耗第一大国。化石能源的消费如果一如既往的增长,环境很难有根本的转变。
他表示:“应对当前日益严重的环境和雾霾问题,必须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尤其是光伏发电的建设速度,才能治标治本。”
以下为演讲全文:
刘汉元: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2016 第五届中国上市公司领袖峰会”在成都召开,那么多行业同仁在成都关心什么,关注什么?我们彼此在一起能够探讨什么?上周,成都这样一个天府之国也承受了一次大的雾霾袭击,连续几天时间达到重度污染的程度,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发展方式让环境和资源可持续?面临什么都产能过剩,我们未来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增长点?能够真正支撑中国经济再继续往前中高速发展,十年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大家共同关心关注的话题一定会是上市公司各位同仁大家关心的话题。
宏观来看,2015年全国燃烧43亿吨标煤,煤炭超过10亿吨,石油7亿吨,天然气上千亿立方米,如此多的消耗在四五年前超越美国,成为能源消耗第一大国。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能够使环境的压力减小,这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化石能源的消费如果一如既往的增长,环境很难有根本的转变。 什么样的清洁能源能够推动转型升级?无论是水能、风能、生物质能、核能,或者是人们理想当中的聚变能,都有可能成为我们未来某一天某一段时间的新能源来源。但从已经成熟的或者即将成熟的行业来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有可能是我们比较现实而且信手拿来就可以用的,解决今天的问题和明天一段时间的能源转型升级之道。
以太阳能发电中主流的晶硅发电技术为例,大家看到的印象最深的也许在卫星发射的过程当中都有感受,卫星发射展开太阳能帆板是入轨之前的第一件事情,这个帆板就是太阳能电池板。经过若干年发展,这个行业做到什么样的规模化、低成本、高效率的程度?从制造端的角度来讲,我们有几个数字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投入的能源从砂纸到多晶硅到电池片到组件,到系统安装集成为止,目前中国制造水平,2016年上半年制造过程中,大约消耗总能量基本上系统工作3-6个月能够收回,光照好一点的地方三四个月可以收回全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中等的地方6个月,如果要在成都这个盆地地方建造光伏电站大概需要12月收回,而光伏设备的设计寿命是25年,但是由于它的永久性特征,很多组件可以工作30年甚至40年时间。
从系统制造成本来讲,十年前大约是3万-5万人民币一千瓦,今天大约做到6000元左右一千瓦,展望未来5-10年,有可能会低于5000元、4000元,甚至3000元一千瓦的系统装机成本。这样的成本意味着什么?意味着3-5年的时间光伏发电可能成为历史上发电成本最低的能源生产方式。关心这部分信息的各位朋友,前段时间也知道美国加州光伏发电,70%以上采用中国的组件,像南美的国家采用中国的组件发电,前段时间加州已经竞争到3.5美分到4美分一度电的发电上网价格,非洲一些地方已经竞争到不到3美分一度电的发电价格。以中国的系统成本,在中国建设光伏发电,事实上成本很高的比重是财务费用的占比,如果财务费用与国际接轨稍有所降低,事实上我们今天国内光伏发电的系统出来的电力发电成本,电价在上网端,东部地区已经可以做到5、6毛,西部地区已经低于3、4毛。未来的成本再有50%的下降,就将会成为东西部地区1、2、3、4毛发电的成本,成为行业里边发电成本最低的一种能源生产方式。
还有一个形象的数据可以和大家分享,光伏发电大家建成的电池板,有的架在地面上,有的架在水面上,有的架在屋顶上,我们要形象地表述它,一个单位能够成为多大的能源生产体?我们说中国的4亩面积,每年大约可以生产5-10万度电。什么样的概念?大约相当于10吨石油到30吨石油,也就是说每4亩的空间就可以输出10-30吨石油 能源生产的清洁化几乎是经济发展转型过程当中最重要的转型方式,没有能源的转型一切减排都仅仅是量变,能源生产方式真正的转变才是我们清洁能源持之以恒发展的必经之路。稍加计算,我们会发现这其中的转型过程如果在未来的20年、30年内,部分到大部分完成,中国会形成一个50万亿到100万亿人民币的市场层级规模,全球可以形成50万亿到100万亿美元的产业。所以我想,通过大家的努力,能够在这个过程当中抓住产业发展的增长点和机会,同时又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也实现大家所期盼的青山绿水世界早日到来。我就和大家分享这些,谢谢大家!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