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海瑞克身上,能透视出欧洲中小企业的跨国发展新路径,更能折射出中国西部特别是成都与欧洲产能合作碰撞出的发展新模式。
每经编辑 杨弃非
每经记者 杨弃非
10年前,伴随着成都地铁1号线的建造,全球轨道交通行业龙头企业德国海瑞克隧道设备有限公司在中国仅有广州一家有生产能力的工厂的情况下,决定将厂房落在成都。
10年来,海瑞克帮助成都完成了一条又一条地铁隧道的挖掘工作。11月10日,成都地铁18号线第一台盾构机的下线仪式将举行。将海瑞克带来成都的德国前总理格哈德·施罗德将受邀前来,见证在成都的哺育下,海瑞克取得的新成绩。
事实上,作为本届西博会的主宾国德国,有着就多像海瑞克这样的中小企业,也正是通过海外布局,不断整合国内外资源、两种市场的过程中,他们渐渐发展壮大。
某种意义上说,从海瑞克身上,一方面,能透视出欧洲中小企业的跨国发展新路径,另一方面,更能折射出中国西部特别是成都与欧洲产能合作碰撞出的发展新模式。正如德国驻成都总领事馆总领事施恪所说:德国向东、中国向西。
海瑞克成都公司
海瑞克落户成都的秘密
当《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见到海瑞克成都公司总经理白琨时,他用了“难度大,要求高”概括了参与成都地铁建设的感受。他告诉记者,由于新的地铁需要连接天府国际机场,距离长,设计时速达到了180千米。这要求隧道的直径要足够大以匹配这一速度。
为了满足这一要求,新下线的盾构机将是一个总长116米,直径8.60米,总重近900吨的庞然大物。而除了关键部件由德国总部直接提供之外,成都公司承担了其他全部的制造工作。即便如此,盾构机的下线也仅用了半年的时间。
“现在成都的轨道交通的建设步伐很快,我们的速度也要跟上。”白锟向记者介绍,几乎在成都每一条地铁线的建造中都有海瑞克盾构机的参与。
盾构机对技术的要求很高,它需要实现操作的高自动化与对施工道路的低影响,其核心技术仅由少数几个企业所掌握。作为他们当中的一员,海瑞克在成都安家,也肩负着带领“成都制造”向国际标准看齐的责任。白锟带领着团队跟市场、跟项目,不仅在成都找到了合作的契合点,更是将产品出口到了国外。到现在,成都公司的年均出口额已近1000万美金。
白锟告诉记者,当初海瑞克之所以会落户成都,就是看到了成都的市场潜力与良好的投资环境。现在,这样一个仅有200名员工的工厂,已经吸引了来自德国、意大利、新加坡、印度、巴基斯坦等欧洲、亚洲许多国家的客户。成都公司已经俨然成为海瑞克面向全球重要的生产中心。
而现在,成都日益的开放态还将为为海瑞克带来更多机遇。白锟向记者介绍,在蓉欧快铁北线开通回程班列后,海瑞克第一时间通过这一班列将一些需要依靠德国总厂生产的部件运送到成都。白锟很看好它的前景:“现在成都的轨道交通任务很重,对时间要求也很紧。铁路运输大大缩短了以前只能通过海运的运输时间,使我们的生产能跟上成都发展的脚步,为成都轨道交通的快速建设添砖加瓦。
10家德企入园 带动百家企业扎根
根据德国联邦统计局的数据,德国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99.3%的份额,是名副其实的“德国经济之光”。同时,许多德国的中小企业也正是通过海外布局,在不断整合国内外两种资源、两种市场的过程中发展壮大的。
海瑞克的发展之路为很多德国中小企业提供了可借鉴的探索模式。
成都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2014年正式启动建设。现在,这个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的园区已获得国家工信部正式批复,成为在全国布局的五个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区之一。在2年时间内,10家德资企业入园,并连同带动其他133家中外企业在此扎根。
园区沙盘
在合作区,记者发现,这里没有印象中工业园区厂房林立,道路逼仄的情形。相反,具有欧式风格的办公楼、各具特色的工厂,伴着园区间横亘的河道与石桥、绿化带,构成一派生机盎然、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景象。
蒲江县工业集中发展区管委会办公室综合部主任毛永久向记者介绍,为了招商引资,园区在硬件方面做足了功夫。“我们在不断提升园区的载体功能,完善道路管网的建设、配套生活设施的引入,尽最大努力满足企业及员工在各方面的需求。”
毛永久告诉记者,作为龙头企业的博世选择入园,不仅是因为他们看好成都整体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由于园区为其量身定制引进的大量位于企业上下游产业链的配套企业。已经在园内落地的博世工厂中,博世包装的本地配套率已达80%,这个数字在博世电动工具也已超过50%。就近配套的需求也进一步推进了园区内产业集群的形成。
同时,园区还为中小企业在园区内的发展消除了后顾之忧。据毛永久介绍,由于中小企业对政策持续性的高度需求,园区适用的“负面清单”内容已经与四川省与成都市的相关要求同步。同时,他们还将进行新一轮的政策汇编,以期用更加优惠的条件为企业谋福利、为地区谋发展。
“德国品质,成都制造”
在合作园内,许多中小企业迎来了很大的机遇。他们因产业配套的需求而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不仅实现了产业的优化重组与配套生产,同时也不断实现与国际先进标准的对标和自身产品与管理质量的提档升级。
毛永久告诉记者,盛镁镁业就是这样的例子。作为博世电动工具的供应商之一,这家来自重庆的公司在园区管委会的走访与介绍下,将工厂布局入园,与博世实现产业对接。现在,他们不仅成为博世电动工具稳定的合作伙伴,还在博世的感染下改进了管理方式,引进了“博世模式”——“看板管理”模式。
这种“看板管理”的模式能够通过直观展现库存用量,实现供需稳定,并有利于消除库存积压,甚而实现“零库存”。这也是传统德企惯用的管理方式之一。
据毛永久介绍,经过2年的发展,园区内的中小企业已经产生了对接整个成都中小企业,跨越全成都、甚至全区域的联动配套与集群效应。“在300公里范围以内,企业都能有效实现其产业的配套。在这一标准下,许多企业的上下游产业链已经绵延至成都其他园区,为整个成都产业的优化配置起到了有效的推动作用。”
而在不断孵化培育的过程中,园区内的企业已经开始走出国门,成为“顶天立地”的企业标杆。作为引进企业,两年前进入园区的博世已经实现产品向非洲与东南亚地区的出口。同时,园内主要企业还连续两年受邀参加了德国汉诺威工业博览会。在这些中小企业的努力下,“德国品质,成都制造”也将成为成都的新名片,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高位。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