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他带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次他为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来。李安笑称四年的时间对他自己而言也像是一场“漫长的中场休息”。只是与其说是一场“休息”,不如说是一场李安被电影折磨着的痛并快乐的四年。
每经编辑 丁舟洋 盖源源
每经影视记者 丁舟洋 盖源源
时隔四年,李安又一次来到北京出现在记者面前。四年前,他带来《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这一次他为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而来。
导演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北京的发布会上亮相
李安笑称四年的时间对他自己而言也像是一场“漫长的中场休息”。只是与其说是一场“休息”,不如说是一场李安被电影折磨着的痛并快乐的四年。
最大的“折磨”无异于尝试了前所未有的拍摄技术,120帧/4K/3D的格式,是超越现有电影数倍的清晰度。“演员就像站在你面前一样。”李安说。自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拍摄难度。
但很难想象这种前卫的电影革命会出自李安之手,这个内向而谦和的华人导演,从来不是新兴技术的发烧友,他甚至不太用智能手机,在数字化电影早已成为全球电影人拍摄习惯的今天他仍是古老胶片的“忠实信徒”。
“所以人家经常问我是不是疯了。”李安一次次的解释自己为什么要用革新的技术,我反复跟大家说,首先,我真的没疯。不是我有一天发梦,突然想到要这么做。其实是我几十年来的电影经历自然发生的。这种“自然发生”,其实来源于62岁李安“好折腾”的“宿命”。
他说,我需要障碍,需要翻越障碍带来的新鲜感。学而知不足,这是我保持活力的方法。对我来说像是呼吸那么自然。正如李安所言,他的电影始终关于成长,探讨“人在成长过程中,和‘老天爷’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不安的时候如何自处?”
而成长,一头牵绊着过去,一头联系着现在和未来。中与西、安定与游离、天真与世故,种种看似矛盾的元素在李安的个人成长与他的电影作品中奇妙的交织着。胶片也好、4K也罢,透过颗粒或高清的画面,看到的是一个温和的反叛者。
尽管妥协了很多,但已十分惶恐
拍一部没有多少影院能达到放映标准的电影,李安是任性的。120帧/4K/3D,内地只有两家影院能满足。
博纳影院朝阳门悠唐店
几个月前,李安又觉得这样好像不太公平。我过去几个月一直做这样的工作。除了120帧外还制作了多个版本,每个版本都重新调试。
这种纠结的过程,维持了太久。最开始,李安被《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原著小说吸引。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经历了伊战的士兵回到普通生活中的种种。
因为他在战场上,所有的感官完全开放,带着这种清晰的感官回到普通生活中,就会从他的眼睛中看到很多现实文化与生活中的荒谬。
为拍出“极致清晰的感官”。对电脑和技术并不擅长的李安试图用比现有的24帧/2K/3D更清晰的拍摄规格。但我是天秤座,最怕做决定。要不要超过60帧,我经过一年的犹豫,最后决定拼了。我的骨子里有个声音告诉我,就是要做120帧。反叛的代价可能是投资人的不满意。即便是李安这样载誉加身的导演,也会面临资金难题。“演了一年多还没有找到钱。”
导演李安和主演乔·阿尔文
记者:有些影评出来后,大家对这个电影的表示是形式大于故事。您如何回应这个问题?
李安:故事本身讲的是一个年轻军人打仗时候那种亢奋的状态,那种从观察的眼光再到检验我们社会行行总总,还有内心的思绪。影片本身形式就是内容,就这样体会和感受是很不寻常的。评论是别人的东西我不好讲。在我这里面技术与内容并不会截然分开。我不会做技术很炫,内容不行的电影。
我觉得一个新的(技术)出来,因为跟过去不一样,这需要有一个解释,为什么要这样用。我的解释就是,我得打破那种有条纹、有闪动的观影习惯。因为军人在战场,他的常规观感被打破了,看得特别清晰,信息记录非常真实、非常充足,习惯以后,再来检验人生的时候反而就会不习惯了。
对我而言,电影的形式和内容是合在一起的。我从来没有想过用某一个形式做某一个内容,我觉得应该是表里呼应的。所以这两者本身对我来讲不是很冲突,这是我个人的感觉。
记者:这个有点长的片名讲述了什么故事?
李安:中场指的是中场秀,战事指的是主角亲身的经历、内心的战役。这是一个年轻人丧失纯真、经历心理成长的过程。它是一个成长的故事,讲的是人的宿命,如果《少年派》是“天问”,那么这部除了“天问”就是“国问”。
记者:以您的地位,完全可以更加先锋前卫地用这项新技术。但我们看到这部电影里有很多镜头是在照顾传统观众的观影习惯,在使用新技术时有所保留,这些是否是您的妥协?
李安:的确很多地方都是妥协,不光是对观众的妥协,对我自己也是妥协。我不是火星来的,以一个外星人的姿态弄完全新的东西。新语言不是马上就能建立的,需要什么东西还在摸索当中。不管表演形式还是拍摄形式,创新、找新路的同时,可能花几十年,经过无数人的努力以及观影反馈,才能让我们学到这个东西该怎么样。
目前4K电影拍片者跟观影人还没有默契。看完全不一样的形式,有的观众看时根本联系不上,所以不管在拍片人、工作人员还有观影习惯上,这步已经跨出去了。拍这部电影,我冒了很多冷汗,不晓得会怎么样。再下去观众可能没有办法在情感上做联系。
和过去的拍摄方法相比,这部电影已经感觉走了蛮远,我蛮慌恐的。观众的观影习惯现在还是各种可能都会有,我真是摸着石头过河,我尽量做。知道很多人喜欢的时候我会非常受鼓励。
誓死捍卫胶片,但保持初心需要不断折腾
“我不喜欢高帧率,因为那会让电影看起来不像电影,像真实的世界。对我而言,电影是为了逃避现实。我不想去复刻现实。”对于李安的创新实验,美国知名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坦言称不喜欢,他说,
我敬佩李安,我支持他尝试任何新技术,但我们因为数码拍摄而失去电影原有的样子了,胶片快要消失了,我想念胶片。
事实上,并非李安不喜欢胶片电影,他曾经艺术创作上的极致作品,也都是胶片电影。李安表示,依然很喜欢胶片,这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但是当发现人们还在用胶片思维拍数码电影的时候,他意识到“电影必须要变了”。
李安在发布会现场进行讲解
我发现我们做的数码电影还不如胶片,这对数码这种媒体形式不公平。胶片电影应该保存,但也要用数码去做数码电影。
120帧是数码电影在技术上的革命,而李安认为,小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适合这种技术的最好题材。
看这个小说很动心,我最喜欢的小说不一定会拍电影,我选一部小说来拍,不光是因为它能打动我,还因为它能让我想做电影的事情。
每一个十年,李安都没有白费。41岁时,李安首次进军国际影坛,拍了《理智与情感》,成为柏林电影展上唯一一位两次获得最佳影片的导演;51岁时,他导演的《断臂山》横扫各项大奖,成为首位获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华人导演;61岁的李安,又带来了电影史上最先进的120帧规格拍摄的作品《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打造未来20年的电影“白金标准”。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 的主演乔·阿尔文
记者:您觉得未来4K还能驾驭哪些题材?
李安: 我觉得将来什么都可以。有一天看很习惯了什么都可以拍,比如浪漫喜剧也可以用4K拍。最高清晰的可以这样,也可以有很多不同层次的表达。3D深浅,还有你把人放在什么位置和银幕的关系,原来看电影是XY轴现在加了Z轴,丰富了许多,包括自己可以玩出更多东西,可以有更多的表达。
一直都有好片子,我也有很多片子没有看,很多是在飞机上看的。对于中国电影的期待,我还是一句老话,现在好像是黄金时代,希望大家能够把握住,能够多做点扎实的作品。
过去美国市场和它的思维方式是主导。不管市场还是文化方面,不光是对自己,对全世界都要有一个新的导向,非常期待它能够长期健康地发展,这是我的一个心愿,希望大家一起努力。
记者:您的下一个挑战又会是什么?
李安:(笑)战斗的事情,活一天都要继续奋斗和学习。这样的技术、新的东西才刚开始,希望未来能做得更好、更熟练地开发它。这部电影追求的是真实呈现,但在以后的电影会尝试更多层级的表现,根据主题需要,有的用120帧的画面表达,有的用其他方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