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一个月“冷淡期”过了 这些公司马上再重组?

    上海证券报 2016-11-02 13:45

    重组诱惑之下,屡败屡试者层出不穷,由此而衍生出参照上市公司不重组承诺期(即“冷淡期”),掐着时间点买股博弈再重组的投资套路。

    重组诱惑之下,屡败屡试者层出不穷,由此而衍生出参照上市公司不重组承诺期(即“冷淡期”),掐着时间点买股博弈再重组的投资套路。那么,随着今年9月正式发布的重组新规将冷淡期由三到六个月压缩至最短仅一个月,对再重组的博弈是否会更加流行?

    据上证报记者统计,自9月初重组新规实施以来,截至10月1日,有十家终止重组的上市公司将冷淡期定为一个月;到11月1日,其中九家已度过冷淡期,理论上即可再启重组。不过,仅就股价表现而言,上述公司复牌后走势分化,部分涨幅明显,更多的则“波澜不惊”。这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是,虽然重组新规在冷淡期设定上打开了方便之门,但监管层对重组方案的合规性、信息披露的充分性均提出严格要求,加之重组被否案例增多,使得再重组不再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博重组的套路自然也要作相应调整。

    重组“冷淡期”最短一个月

    尽管指数震荡,*ST蓝丰近期的股价却表现强劲。自9月26日复牌至11月1日,公司股价累计上涨22.66%,从停牌前的14元关口一路冲上17元。这里,一个值得关注的背景是,*ST蓝丰是冷淡期新规最早的“尝鲜者”之一。

    9月9日,证监会正式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组管理办法,其中规定,上市公司披露重大资产重组预案或草案后主动终止重大资产重组进程的,其重组冷淡期由原来的最短三个月改为一个月。新规的覆盖范围还包括停牌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司,如*ST蓝丰,该公司于今年8月1日起停牌,并在9月22日发布终止筹划重组公告,在9月26日的复牌公告中,公司承诺“一个月之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此后,至10月1日,又有包括鲁亿通、诺德股份等在内的一批终止重组公司将冷淡期设置为一个月。

    而到11月1日,至少已有三圣股份、润邦股份、综艺股份、长航凤凰、安源煤业、宝光股份以及上文提到的*ST蓝丰、鲁亿通、诺德股份等度过冷淡期。此外,三垒股份的冷淡期也将在11月10日结束。

    复牌后股价涨跌不一

    如今,随着冷淡期过去,按照以往博弈再重组的逻辑,预期是否会升温,相关公司的股价是否会有所“异动”?

    现有案例显示,在重组冷淡期缩减为一个月后,市场的再重组预期反而变得起伏不定。整体上看,资金提前炒作上述公司股价的意向并不集中。但其中,仍有一些蛛丝马迹能激起市场兴趣。

    就以*ST蓝丰为例,其复牌后股价表现优于多数终止重组复牌的公司,正是借着“转型”的催化剂。*ST蓝丰前次重组计划以“股份+现金”方式购第三方医药制造类资产,而公司在终止重组复牌前同投资者交流时亦明确,未来是否继续开展资产并购,将视公司发展战略和当时实际情况而定,但“转型方向和思路不变”。

    诺德股份也属“现学现用”新规则的一员,其于9月27日发布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的公告,并承诺自复牌日起一个月之内不再筹划重大资产重组。回溯公告,诺德股份最近一次停牌为今年7月4日,自9月28日复牌以来,其股价最高涨幅为37.11%。能有如此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诺德股份有着“屡败屡试”的重组往事。以今年为例,4月8日,公司因重大事项停牌,当月14日,公司就因“未就资产定价达成一致”等多重原因决定终止筹划重大资产重组。此后,公司于7月初又再度启动重组,且后续透露的重组方向涉及热门行业,即拟收购两项锂电隔膜资产。如此频繁筹划重组的“履历”和短暂的冷淡期产生的“化学反应”,将公司再重组预期放大,加之停牌时间较长,诺德股份复牌后股价即一路上扬。

    相似的还有安源煤业,该公司于9月30日复牌,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其透露的拟剥离煤炭资产、置入高铁产业类资产的方案虽然终止,但也可谓“正中市场下怀”。且复牌后因煤炭板块的异军突起,加上再重组“前景”,该公司股价自然也水涨船高。

    不过,其他将冷淡期也定为一个月的公司并不都能受到追捧,同期终止重组的综艺股份、长航凤凰等公司复牌后股价表现平平。其中,如长航凤凰的重组方案此前已发布并复牌交易,经过市场一定时间的消化,一旦宣布中断重组进程,对股价反而会产生压制作用。

    “老套路”遭遇新情况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公司加入终止重组的队伍,将重组冷淡期缩减为一个月也将常态化,其“含金量”势必降低。而且,一个月仅为不重组的“最少期限”,并不意味着冷淡期过后二次重组就必然将快速启动。以往冷淡期长达三个月或六个月,间隔时间长,反而使公司有足够时间“喘息调整”。因此,掐点“埋伏”往往有一定的命中率,但如今,当一众上市公司都在时间上被赋予了更高的自由度,也意味着“中彩”的概率已经下降。

    更重要的是,市场的并购重组生态也发生了变化。上述宣布终止重组的公司大部分在停牌期间经历了重组新规的征求意见和落地,其复牌后还需要对政策情况、市场动向有个清楚的研判才能有所行动。而且,随着“史上最严”的借壳认定标准的施行,重组上市(即“借壳”)已成为监管资源重点投放的领域。作为参照,近几个月来并购重组被否案例也在增多。“很多壳公司还在坐地起价,感觉良好,但他们可能对重组新规的杀伤力并没有足够清醒的认识,而无论从规则还是从目前并购重组审核的结果来看,这绝非是他们所希望的一场小打小闹。”一位并购人士向记者表示。

    由此,潜伏再重组公司的“老套路”必然遭遇新情况。在如今的政策环境下,市值超过50亿元的绩差公司、风险类公司是否依然会赢得资金的关注,博弈再重组的“势头”是否能够顺利地造起来,还需要等到有更多案例出现,或许才能窥探一二。

    上一篇

    这家公司跨界并购石墨烯项目,石墨烯产品订单年底总额可达100亿!

    下一篇

    “双焦”炒家悲喜录:85后半年亏600万 私募一波赚10亿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