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起步的中国体育产业,在近两年呈现出快速发展、风头正劲的态势,而这与2014年国务院出台《意见》,确定“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的目标密切相关。
上周五(10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部署推动健身休闲产业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由此,冰雪、山地、水上、航空、汽摩等户外运动成为推广普及的运动之一。
刚起步的中国体育产业,在近两年呈现出快速发展、风头正劲的态势,而这与2014年国务院出台《意见》,确定“2020年中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的目标密切相关。
尽管体育产业前进的脚步在加快,但与“3万亿”目标仍有一段距离。据统计,2014年全国体育及相关产业总规模13574.7亿元,实现增加值4041亿元;到2015年,产业总规模已达到约1.8万亿元,实现增加值4737亿元。不过,产业增加值占当年GDP比重仅约为0.7%,远低于同期美国的2.89%,也低于全球平均水平2.1%,这表明我国体育产业仍有较大的增长空间可供挖掘。
在全民健身已上升到国家战略的背景下,中国正致力于从奥运金牌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而这一转型能否成功,关键还不在出台多少政策和规划,而在于能否把电视机前为体育健儿加油呐喊的13亿观众拉上跑道、拉上运动场馆——只有把13亿喝彩声和掌声,化作几亿人奔跑、跳跃的脚步声,我们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全民体育素质,才能实现真正的强身健体。
在全民健身风口来袭之下,资本也加快了涌入体育产业的势头。近日,中国第一个由著名运动员命名的体育产业基金——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在河南设立。不过,与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高涨热情相比,体育场馆等有限的资源仍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如何让一些原先只有少数专业选手才能参与的运动项目真正走向大众,如何让市场参与资源的配置以满足群众需求,《每日经济新闻》为此特别推出本组专访策划,分别请奥委会官员、体育场馆协会人士、世界冠军级运动员,从他们不同的视角谈谈各自眼中的体育产业,共寻行业发展之道。
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冯建中:体育产业既需要社会资本 又不能在热门项目一哄而上
◎每经记者 张雯
按照今年5月公布的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到2020年,全国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将超过3万亿元。在当前的体育产业发展实践中,体育与文化、旅游、医疗、养老、互联网等领域的互动融合日益加深,随着多项政策及改革部署的公布,体育产业机遇期“窗口”正在打开。而在资深体育人的眼里,体育产业的发展还将伴随着一场针对各项短板的深切改革。
“短板包括缺教材、缺人才、品牌赛事不多、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组织管理还不规范,体育休闲健身活动的体育文化活动还没有发育很好等。”中国奥委会副主席冯建中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只有以高品质作保障,产品才能有生命力,但也不能让社会资本一哄而上,大家都挤着去做同一件事情。
在体育事业面临的机遇面前,应该如何构思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路径?社会资本如何进入体育产业?冬奥会是否会刺激相关地方的经济发展?针对这一系列问题,《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近日对冯建中进行了专访。
冬奥有利于举办地经济发展
NBD:您认为目前来看体育产业的发展空间可以在哪些领域进行深入挖掘?
冯建中:体育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巨大。从国家体育产业分类来看,我国目前把体育产业分为11大类,1120个小类。无论是大类或小类都有很多值得开发、拓展、提升的空间。
比如体育管理活动类的公共体育事务管理活动,体育社会组织管理活动等,目前还不能适应人民群众的需要。再如,体育竞赛表演活动当中的职业体育竞赛表演,目前市场还差得很远,品牌赛事不多。非职业体育竞赛表演活动的组织管理也还不够规范,体育休闲健身活动的体育文化活动还没有发育很好。
从体育场馆服务来看,消费者有着巨大的需求,而当前的市场却难以满足这种需求,还里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去完善、开发。再比如:在体育中介服务方面,还很缺乏专业的人才和高水平的机构;体育培训与教育还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体育传媒与信息服务的出版与影视服务还比较滞后;体育用品及相关产品知名品牌不够多;凡此种种,都需要去大力拓展,市场空间很大。
从理论研究来看,当前使用的教材还比较落后,研究与理论创新也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NBD:您此前曾在一次发言中提及体育产业与县域经济的结合,是以冬奥会为例,您觉得体育产业能在哪些层面带动当地县域经济的发展?
冯建中:县域经济在中国是很重要的课题,如果全国每一个县的发展都健康、可持续,可以说全国经济就会向好。
冬奥会在中国举办,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国经济的发展,而在举办地这样的效果就会更明显。首先,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会大大增加,在体育场地建设方面会大大投入;其次,当地人们的体育观念和参与体育的热情也会得到大大的促进,受此带动参与体育的消费就会上升;再次,在环境方面也会按照国际标准加大投入,由此发挥的作用也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在制造业方面也会有一些冬季运动需要的器材装备生产和进口;最后,在旅游方面以冬季滑雪等为项目的特色旅游,也会在当地形成时尚。
体育产业要走大众之路
NBD:要发展产业,一定会产生资本进入,那么应该如何引导资本更好地参与进来?体育产业如何推动供给侧改革?
冯建中:46号文(即《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下发之后,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促进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加快体育强国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社会各界反响非常强烈,民间资本也纷纷加大对体育产业的布局和投资,效果是明显的。
资本有强烈的逐利性,处理不好,协调不好,产业发展就会走弯路。为此作为监管部门要做好规划和规范,有序推进,防止一哄而上,畸形发展。比如高、中、低端的产品要比例适当,供应得当,要走大众消费得起的路子。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体育产业的产品也要提高品质,增加花色,形成产业链条,满足各方需求。
体育产业的发展一定要走自己的路,要在借鉴世界各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自身的实际来做决策谋发展。无论是制定政策或者是产业链条的设计与开发,都走要自己的路。你的活动也好,品牌也好,服务也好,搞互联网+也好,都要注意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
另外,我认为中国体育产业要走大众化之路,要把高中低端的产业链考虑周全,要把系统设计好,做到全面覆盖。除了市场要做得规范以外,各个层次产品要衔接有序、服务优良,而不能出现价格奇高,或者恶性循环。如果大家一哄而上之后形成恶性的竞争,不仅市场很惨烈,提供服务的效率也可能比较低下。
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高大上”的东西固然有人需要,但大部分老百姓考虑的主要还是中低端的需求,所以这个比例不能失调,失调就会出问题。
“鼓励退役运动员创业”
NBD:目前,运动员创业的扶持政策开始在各地落地,请介绍一下扶持政策的背景与操作?您认为这当中蕴藏了哪些潜力可以激发体育产业的发展?
冯建中:运动员为国家体育事业奉献了自己的青春,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在从事体育训练期间影响了文化知识的学习。作为国家要对付出青春的运动员负责,在他们不当运动员的时候,选择新职业的时候要(让他们)有一定的其他技能,也鼓励运动员创业,所以要制定一些创业政策,鼓励运动员去走向社会,大胆创业。
这其中就会有一些潜在的因素激发体育产业的发展。比如运动员的运动技能是高水平的,他们可以去发挥自己的特长,传授某一个体育项目的技能,各类各个项目的培训就可以成为产业链条;运动员常年参加体育竞赛,他们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对体育竞赛与表演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组织各类的体育竞赛与表演,这也可以成为体育产业的链条之一;运动员对体育器材比较熟悉,哪样的体育器材更好用,有利于健身锻炼,他们很专业,也可以经营体育服装、器材,以自身的知识去推广宣传——总值退役的运动员同样有很多方面的潜力可以激发,并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自己的助力。
在试点与政策方面,自2013年3月在广州召开第二批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试点工作启动会以来,天津等12个省市体育局参加了退役运动员创业工作试点,截至2015年5月,试点工作已告一个段落。试点期间,中华全国体育基金会根据《退役运动员创业扶持基金试点施行办法》,先后开展了创业培训、创办扶持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
目前,已经有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福建、山东、湖北、广东、四川、贵州、甘肃12个省市的体育局参加了试点,具体做法是对退役运动员(职业转型过渡期的运动员)开展创业培训,对每名受训者按3200元给予资助,对退役运动员自主创办经营实体进行扶持,给予经营实体社会保险2万元、经营场所3万元的资助。对于退役运动员自主创办经营实体后接收其他退役运动员就业的,每接收一人,给予经营实体2万元资助。对参加试点的经办单位在为扶持退役运动员开展创业提供的开业指导、专家咨询、宣传推广等工作,按每扶持一名退役运动员创业成功方法计算给予经办单位0.5万元的资助。
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刘亚群:场租收50万安保支百万 全国大型场馆约70%亏损\
◎每经记者 冯彪
“在国内举办大型体育赛事真不容易,场地租赁费才50万元,但安保费用就要100多万元。门票收入有限,还要发出很多赠票。”
谈及我国体育产业,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中国体育场馆协会副理事长刘亚群既对前景充满信心,但言谈中也不乏无奈。
在全民健身热情日渐高涨的当下,国内办大型比赛审批繁琐、成本高的弊端也日益显露。而在另一方面,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又面临着闲置率高的运营难题。
“未来10年,我国还要增加8亿平方米的体育场馆。目前全国满足高水平赛事的体育场馆大概有几千个,估计有70%的场馆是亏损的。但话又说回来,体育本身也具有公益属性,不可能有太高盈利,需要公益性和经济性相互协调。”在刘亚群看来,我国体育产业正从政府主导向更多的市场参与转变,要破除当前体育场馆运营的机制障碍,创新产业模式,我国体育产业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谈赛事运营现状:成本高、门槛多、收入低
NBD:体育产业被视为朝阳产业、新兴产业,当前体育产业的行业情况如何?
刘亚群:当前体育产业市场确实很热。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平方米,这意味着未来我国还要建8亿平方米的体育场地,因此未来市场前景非常光明。在新的形势下,国家赋予了体育产业新的使命,比如调结构、稳增长、惠民生等。近两年,体育产业市场发展很快,不少资本机构都进入体育领域,寻找新的产业机会,让市场很快热了起来。但目前来看,体育产业总体运营状况并不算理想。
NBD:体育产业运营不理想,有哪些具体表现呢?
刘亚群:以赛事运营来说,国内举办比赛成本高、门槛多、收入低。比如成本方面,在北京某知名体育场馆,一场足球比赛场地租赁费才50万元,但需要的安保费用就要100多万元。一场赛事需要与公安、消防、市政、城管、广电等很多部门协调,处处审批,导致办赛成本极高。
而在收入方面,以国外职业赛事为例,电视转播收入占了最高比重,远高于门票和赞助收入。但是在国内,举办比赛基本上无法从电视转播中获得收入,为了能播出,我们甚至可能还要向电视台逆向付费,因为能覆盖观众的体育频道资源太少。此外,体育消费观念也需要培育,大众买票观看比赛的习惯并没有完全形成,还要给相关部门大量赠送票,导致比赛门票收入有限。
目前大型体育场馆数量增长很快,但是闲置率也较高。目前全国能满足高水平赛事的体育场馆大概有几千个,估计有70%以上的场馆是亏损的,既没有经济效益也没有社会效益。不过,大型体育场馆运营难题在国外也都存在。
当然,体育事业的公益属性也很重要,它还承担提高居民素质、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等任务,体育应是各级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的一部分。即使在体育市场化、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体育也不可能完全市场化,也不能全都以盈利为目标。
NBD:体育场馆是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其闲置率高、亏损面大的原因是什么?
刘亚群:我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场馆建设之初多是为了满足某项赛事,在选址、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赛后运营。某地方政府就曾委托我们经营一个场馆,根本没有运营空间,运营改造资金就要2000多万元。
另一方面是场馆的管理体制问题。目前绝大多数场馆还是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即使近年一些地方也推出公司化管理模式,但仍是由国资或城投公司等出资设立,和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差别并不大。在事业单位模式下,体育场馆几乎不会自主申办赛事,也不会主动开发场馆功能,更没有进行体育营销,大多是靠出租场地,场馆不敢承担市场风险;另外事业单位薪酬固定,员工没有积极性去拓展市场、寻找项目。这种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很像物业管理公司,缺乏积极性和能动性。
再有就是竞赛体系的问题。目前,体育总局每年有将近1000个全国性比赛,如全国性锦标赛,这些比赛大多是以省市为单位参加,任务也是选拔、培养高水平的运动员,大众参与机会很少。在现有竞赛体系中,上层缺乏高水平的职业赛事,国内职业化水平较高的中超、CBA和国外仍有较大差距;下层缺乏公众能够参与的、特别是青少年参与的体育竞赛。在发达国家,青少年基本上是天天有锻炼,周周有比赛,但这方面在国内还很欠缺。
谈产业发展方向:应当由专业公司企业化运营
NBD:体育场馆运营难,目前有哪些破解之道?
刘亚群:目前来看,有三类场馆运营得比较好。一是除了体育用途外,还能用于文娱活动的场馆,像我国香港特区的红磡体育馆,每年有300天的使用率,但它主要用于文艺演出,用于体育的时间不到10%。二是职业赛事水平高的场馆,像美国的NBA场馆,每年高水平比赛数量较多。这两类在我国目前还比较少。第三类就是体育主题的城市综合体,它将休闲、娱乐、餐饮、培训、医疗康复等功能结合起来,增加服务内容,拉长场馆的产业链。
此外,场馆建设之初要进行科学规划定位,以运营为中心,充分考虑日常运营,努力打造集赛事、文化活动、训练培训、健身休闲,以及体育商业商务配套服务等功能一体的体育综合体,形成体育产业集群。
根据国家大型体育场馆改革创新的有关精神,我们也倡导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模式,体育场馆由政府投资修建,所有权归政府所有,可以将经营权交给专业的运营公司负责。运营公司同政府签订委托协议,承诺政府每年完成多少比赛、培训、健身服务等公益性任务。运营公司依托场馆,举办体育赛事活动,开展体育培训,提供全民健身服务,进行专业运营,既充分发挥社会效益,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不是像事业单位模式去管理场馆设施。
目前这种专业化的运营公司也越来越多。据我了解,现在的新建场馆,要政府批准设立一个事业单位来管理会比较难,专业公司运营将是主流,也符合国家事业单位改革的有关精神。
NBD:以前体育场馆多由政府单独投资,现在政策鼓励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这种模式效果如何?
刘亚群:现在,三、四线城市投资一个体育中心通常需要十几亿元,而且体育设施的维修费用高,每10年大修一次的资金大约需要总投资的10%,全由政府投资埋单有困难。近两年来,政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PPP模式参与体育场馆建设,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推进得并不理想。
一是投资收益不能保证。如“水立方”投资10亿元,年收益仅几百万元,如果按照这一格局,即使不考虑维修费用,收回投资也要100多年时间。在很难收回投资的情况下,民间资本不可能长期投资,最终还是要由政府来回购,由政府来兜底。
二是受政策制约。场馆用地都是政府划拨,政府不可能向民间资本划拨土地,参与PPP项目需要自有资本占到一定比例,这些都成为民间资本参与体育场馆建设的门槛。
但是在一些小型场馆方面,PPP是有效果的。在西部有一个项目,政府以很少的租金提供一块土地,我们来负责其他投资,勉强能达到6%投资收益。但如果政府提高租金,项目就会亏损。
NBD:考虑到体育本身具有公益属性,体育场馆也是政府需要提供的公共产品之一。如何实现体育场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
刘亚群:实际上,某些体育赛事或场馆直接看是不赚钱的,甚至还亏损,但是这些赛事的外部综合效益是有的。比如带动了当地旅游、餐饮、交通等行业的发展,还能打造城市名片。所以一些地方政府也有意愿进行投资。
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面,我们也做了一些尝试。我们在接手场馆运营管理时,就向地方政府承诺,保证向公众免费开放一定时间,举办免费的体育活动等,周边缺乏体育设施的学校还可以免费使用场馆。我们也通过自办或自主承办赛事活动实现盈利。我们考核管理团队时,也会从公益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综合评分。当然,这些新的尝试还有待实践检验。总的来看,我国体育产业前景远大,但破解一些制约因素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花样滑冰世界冠军佟健的创业样本:不打破场地人才双短缺 难以挖掘体育产业高附加值
每经记者 周程程
初见世界冠军佟健,身着一套深灰色运动套装的他,显得活力十足。若不是知道他的运动生涯已经30余年,你可能会以为他只是一名20出头的年轻小伙子。
在事业巅峰期,佟健向全世界证明了中国花样滑冰运动的竞技水平。他与搭档庞清此前连续16年参加世界锦标赛,曾2次获得世界冠军。
当他与《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谈论自己对体育产业的看法时,言谈举止间流露出多年被冰雪运动浸染的优雅。佟健直言,花样滑冰能够给人带来内在的改变。
佟健与冬奥会颇有渊源。他不仅多次参加过冬奥会,还是2014年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旗手。“自己究竟能为冰雪产业做出什么贡献,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事。”佟健对记者说。
2015年3月,在上海世界花样滑冰锦标赛结束之后,佟健退役。同年7月,佟健创办的北京翼翔冰雪时尚文化公司正式成立。他开始了从运动员向创业者的转型。
如今,在北京联合张家口成功申办2022年冬奥会的背景下,“3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大目标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现实基础与政策支撑。冰雪产业已经成为中国体育产业的“引爆点”。
与此同时,资本看到冰雪产业的巨大潜力后,也在不断地涌入。但多年的运动员生涯使佟健明白,场地少、优质人才少、冰雪文化向国际输出少的现状,是目前我国冰雪产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也是自己努力的方向。
10月26日,他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站在运动员同时也是创业者的角度,谈了他眼中的冰雪产业的前景、机遇及挑战。
●冰雪产业目前仍属小众
NBD:从运动员转型成为一名创业者,这一转变,你当初是如何考虑的?
佟健:我从小接触花样滑冰,到现在已经30多年,我确实非常喜欢花样滑冰这个项目。但每个人都不可能当一辈子运动员,总会有走下赛场的一天,所以我选择了这样一个方向,开始与冰雪运动相关的创业,通过总结之前的经验,来延续自己的花滑梦想。
以前做运动员时的梦想是在赛场上拿奖牌,现在的梦想是通过这30年的经验积累,来服务这个行业。以前会参加国外的顶级商业演出,服务国外的团体,现在希望国内的这些项目也能够做起来。
NBD:对比国外而言,国内的冰雪产业目前发展情况如何,是否还存在一定差距?
佟健:与国外相比,中国的冰雪产业发展还相对小众。以花样滑冰为例,有很多人都还不知道滑冰是什么。以前很多人都以为滑冰就是滚轴溜冰,特别是在南方,这种情况更多。所以,后来南方开设冰场的时候,经常有一类宣传语写的是“真冰场”。这也能够体现出大众对滑冰的理解还是一个较低的程度,也就更不知道花样滑冰是一个怎样的项目。
中国的冰场数量很少,现在全国有500多个雪场,但是冰场只有200多个。
随着这些年的发展以及花滑项目的推广,现在情况好一些了。这从商业冰场的建设速度不断加快也可以看出。人们也意识到花样滑冰是体育与高雅艺术的结合,很多商场都把它当做一个增加客流量的“发动机”,设置在整个商业综合体里,以提升商场的调性。
我现在创办的翼翔冰雪从去年8月开始,每个月都会开设公益课,目前已经做了20多场。我们提供场地、装备、教练员等,让体验者能够踏踏实实把自己的第一次冰雪体验放在公益课上。从报名人数上可以看出,大家对这项冰雪运动的关注度也在提高。
第一次公益课的报名人数大概有40多人,到后来最多一次报名有几千人。不过由于场地限制的原因,最终参与的人数是120人。
公益课也为我的企业提供了一定的市场转化率。比如说有一个小孩,后来问我还记不记得他,他是某一次公益课来的,现在已经会跳“一周半”了,要展示给我看。
●需要尽快建立行业标准
NBD:您如何看冰雪产业的发展前景?
佟健:我认为冰雪产业的市场前景非常好。2022年冬奥会发展大势之下,越来越多的资本对冰雪市场非常关注,接下来整个产业会有一个比较快速的发展。
以我比较了解的花样滑冰为例,现在已经在花滑市场的企业就不少,将来可能会越来越多。有些公司是以前就有场馆,现在才开始真正去思考运营的问题。比如有些公司以前是开冰场的,但是由于市场越来越透明,利润越来越薄,仅靠开冰场盈利较为困难,于是就萌生了将现有场馆资源更好利用起来的念头。于是它进行转型,请一些专业化程度高的人来运营,一些运营公司也就加入了进来。
还有一些企业之前就是行业相关方面的参与者,现在也在建场馆想要进行运营。目前场馆运营主要还是以培训为主。在市场快速发展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缺少章法的发展状态。
NBD:您刚才提到担心行业会有一种缺少章法的发展状态,目前是否有一个标准来进行约束?
佟健:在专业化方面,从训练到达级,国家已有一套标准。但是,对更多的大众参与者来说,主要是以娱乐为主。如何能够使得他们不受伤害,同时又能从运动中获得乐趣,这一块的标准并不清晰。
有些培训机构的教练,我从他们的一招一式上就可以看出不是专业出身,他自身的培训技能也许都没有通过认证,然后他就开始教授这个项目。现在许多俱乐部都是大教练教小教练,小教练教小孩,这纯粹是为了能够快速地商业化而选择的一种培训方式,培训的质量也非常差。
由于培训的不专业,很多家长送孩子去商业培训机构学了三五年,却发现他们孩子滑冰的动作和方式并不像电视上看到的专业运动员那样。
有一个学了5年花样滑冰的女孩,当我看到她在滑冰时,我只是看到一个人在冰上滑动,并没有感受到她展现出了花样滑冰真正的内涵。真正的花样滑冰,是要在冰上展现美感、展现动作的协调变化、甚至包括言谈举止内在的变化。而我看到的只是一个人在冰上滑动。
现在的问题在于,要尽快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给市场带来一些真正价值的标准。
●国内优质资源缺少产出渠道
NBD:您所说的为市场带来真正价值的标准是什么,“真正价值”又指的是什么?
佟健: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培训完之后,我们做的事能给整个冰雪产业带来什么?我国整个行业还没有真正的优质资源产出。
首要的问题就出现在培训标准上。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行业的优质人才少,真正能够为这个市场提供有价值的培训更是少之又少,这样不专业的培训结果,无法为形成优质资源打下基础。
另一个问题是,即便接受完专业培训的孩子,也没有一个能够展示的舞台,一些优质的资源缺少了产出的渠道。
而国外在优质资源产出上,已经有了一些好的做法。以冰上剧为例,目前一些国家的冰上剧商业演出发展很快,拉长了整个冰雪产业的产业链条。中国目前冰上剧的发展还十分缓慢,多是邀请国外的表演团队来表演。
花样滑冰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的项目,而且在欧洲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中,非常具备领导力。一直以来,欧洲人都称花样滑冰是冬季运动项目中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并且,就中国文化与中国元素来说,结合花样滑冰,是有资源输出的基础的。这是体育与艺术的结合,也恰恰是冰雪产业更有价值的东西。
目前,我们也在探索这方面的合作。在扎扎实实做好培训的基础上,将来也会做一些演出,让参加培训的孩子能够参与表演,推动中国的冰上剧走向国际化。换句话说,只有专业度高,你才能把花样滑冰真正的内在价值和一个高附加值的状态挖掘出来。
演出的内容是能够在国际商业市场保持良好状态的关键。开始的时候我们也是请国外大牌编导为我们编排内容,渐渐地我们开始自己做内容。事实证明这样的转变是最有价值的。
我们希望能够在2017年为市场呈现冰上剧,有自己知识产权的冰上剧节目,从此中国有自己品牌的冰上剧演出团体。
●希望政府支持场馆建设
NBD:在您看来,目前市场还面临怎样的问题或者挑战?
佟健:其实最关键的就是场地的数量。目前,冰场数量很少,全国冰场才有200多个。
冰雪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导向。尤其是冰雪产业大家还不太熟知,这更需要政策的扶持。希望政府能够在体育用地的审批包括建设、场馆的改造维护等方面给市场多一点支持。只有先具备了硬件条件,才有大众化的可能性,才能使市场真正发展起来。
NBD:在您看好产业前景的同时,您认为冰雪产业会成为一个大众项目吗?
佟健:跑步、健身、打球,这些都是大众项目,这取决于市场需求。与上述这些运动相比,我觉得冰雪产业一定会有一个分级的发展阶段。冰雪项目对年龄、收入有一定要求。它的造价、维护等会不可避免地推高价格,并且现在资源很稀缺。我觉得,在2020年之前这项运动是偏小众、偏高雅的。
但是,随着冰场建设越来越多,包括出现政府的服务场地,资源会越来越多,人人都有享有冰雪运动的权利与机会,之后从事冰雪项目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肯定会向大众化发展。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