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截至9月末的公募资产规模已经突破8.83万亿元。管理规模连续突破,各家公募功不可没,但理财不二牛注意到,作为其中一份子的12家有公募牌照的券商或券商资管却并未跟上这一火箭速度。如今,多家券商系公募的公募规模还处在“百亿温饱线”下,产品数量徘徊在个位,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其发展?
每经编辑 谭婧
每经记者 谭婧
三季度,A股的震荡不前未能阻挡公募基金的规模扩张。前不久,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截至9月末的公募资产规模已经突破8.83万亿元。管理规模连续突破,各家公募功不可没,但理财不二牛(微信号:buerniu5188)注意到,作为其中一份子的12家有公募牌照的券商或券商资管却并未跟上这一火箭速度。
彼时,拿到公募牌照的券商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市场也认为券商进军公募能带来"鲶鱼效应",对公募行业形成冲击。如今,多家券商系公募的公募规模还处在"百亿温饱线"下,产品数量徘徊在个位,到底是什么限制了其发展?
券商系公募缺席发行盛宴
金融混业、群雄逐鹿,自公募基金管理资格放宽后,其他资管机构就闻风而动,目前已有券商、保险、地产、期货等各类别机构拿到公募牌照。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券商系,因在资产管理领域有多年投研和实战经验,一直被市场看好。早在2013年8月,东证资管就率先获批开展公募基金管理业务,如今3年已过,已取得公募基金管理资格的券商或券商资管子公司达到了12家,分别为东证资管、华融证券、山西证券、国都证券、浙江浙商证券资管、渤海汇金、东兴证券、高华证券、中银国际证券、财通证券资管、长江证券资管和华泰证券资管。
Wind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25日,共有9家券商或券商资管发行了公募基金44只(各份额合并计算),合计规模超过700亿元;今年以来,共发行19只(各份额合并计算),合计规模约为400亿元。目前还有已发行结束或正在发行的4只基金尚未成立,分别来自东证资管和东兴证券各1只混合基金、长江证券资管1只货币基金、浙商证券资管1只定增基金,10只基金正在排队申请等待证监会核准。
单就这些数据来看,今年券商系公募的基金发行是有所提速的,但对比公募基金的整体情况,就有些不好看了。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5日,今年来新成立基金总数为735只,合计规模超过7000亿份,前9个月平均每月发行量约为77只。而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几天前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9月末,公募资产规模已经突破8.83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环比增幅达到3.59%。这一规模由107家基金公司和有公募牌照的12家券商或券商资管、1家保险资管共同管理。
有了数据的对比,不难看出券商系公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尤其是目前还有3家券商系公募未有一只产品问世--除今年8月才拿到资格的华泰证券资管,2014年11月和2015年8月就获批的渤海证券及高华证券尚未发行公募基金。
理财不二牛注意到,渤海汇金资管刚于8月中旬成立,其由渤海证券资产管理总部和基金管理总部合并而成。渤海汇金相关负责人士也表示,在和母公司交接过程中,将会对现有业务及存续产品实行整体平移。渤海证券获得的公募基金管理资格也已由渤海汇金承继,待新公司理顺之后,公募产品理应提上日程。然而,高华证券目前还未设立专门的公募资产管理部门。
规模多在“温饱线”下
理财不二牛发现,12家券商中,在公募资产管理规模和产品数量上,东证资管可谓一家独大,目前有24只基金,合计规模约为384亿元。此外总规模超过100亿元的还有财通资管,剩余几家均在百亿以下,最低的国都证券,其规模甚至仅有1.64亿元。按照公募基金一直流行的"百亿规模为温饱线"的观点,目前的券商系公募几乎是步履维艰。
产品数量方面,除东证资管外,其他券商系公募都在个位数。细化到这些已发产品的类型,混合型基金占据半壁江山有28只,固定收益类产品16只(含货币基金4只、债券基金10只和保本基金2只),但没有一只股票型基金。并且,加上混合基金中的偏债和平衡型产品,中低风险的类固收产品已占比近半。
12家有牌照券商或券商资管发行产品情况详见下表:↓↓↓
规模多在"温饱线"下,产品类型单一,这样的成绩单似乎有些不尽如人意。券商进军公募曾一度被认为是水到渠成、优势明显,曾被寄予为公募界的"鲶鱼"且将冲击行业格局。但是,从近三年的发展来看,代表主动管理能力的权益类基金,前述券商系公募仅有一半发行了混合基金,其他6家多通过货币基金或债券基金来试水公募市场,并未展现出应有的投研实力。
对此,一位券商的基金分析师对理财不二牛表示,由于大小集合的资金门槛限制(小集合5或10万元、大集合100万元),券商过去通过这类产品积累的客户更多来自机构和高净值人群,这类资金强调绝对收益。相比传统公募,券商整体的固定收益投资能力较强,这样的产品设置也符合券商资管一贯的定位。
数据也进一步佐证了该分析师的观点。Wind数据显示,目前在存续期的券商集合理财计划中,混合型产品数量占比46%,债券型占比35.58%,货币市场型6.14%,股票型仅占10%;从资产规模来看,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型的合计占比超过80%,股票型仅占2.67%。
另一位分析师则进一步表示:
取消大集合后,券商纷纷争取公募基金牌照也只是奔着这块"牌照",至于如何发展公募业务,大多没有具体筹划。目前发行的一些公募产品,也是换汤不换药的大集合的变种,产品审批严一些,规模大一些,申购起点低些,仅此而已。更何况,公募早已不是蓝海之地。公募基金公司尚且为突围而将业务主攻方向转向非公募业务,券商系公募能在其中分得多少羹,目前来看似乎有限。
投资人才不足阻碍发展
除了自身动力不足外,“人”的因素或更为现实。
理财不二牛通过对这几家券商系公募的数据梳理发现,目前共有30位基金经理任职,其中具有公募基金背景的有7位,来自保险的有3位,余下20位均来自券商内部,占近七成。据Wind数据显示,基金经理平均年限在5年以上的,仅有山西证券一家;中银国际证券和东证资管排在其后,分别为3.19和2.83年,剩下几家均在2年以下。另外,基金经理年限最小的仅为0.02年。
另据证券业协会数据,目前全部116家券商的投资主办(角色类似基金经理)人数为1425人,和现有公募基金经理人数相当。但券商自身的资管计划需要运作,如果再从中抽取人员来单独管理公募资产,可想而知,投资人才会十分紧缺,这将严重阻碍券商系公募发展公募产品。
同时,《基金法》第十九条规定,公开募集基金的基金管理人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和其他从业人员,不得担任基金托管人或其他基金管理人的任何职务。这意味着,券商母公司高管不能在资管子公司担任高管,其在高管人才的储备上或也不足。
前述分析师评价道,券商获批开展公募业务的象征意义更大,间接证明了公司的资管能力,有助于提升公司品牌。
但对从业者来说,没什么好高兴的,公募产品要比原来的券商集合理财产品更难做,后者从设立到成立大多不过1个月左右的时间,公募产品审批较为严格,审批时间更长;
从公司方面而言,为符合开展公募业务的要求,公司需要进行一系列调整,比如增加新的产品研发、市场、风控、合规、清算等部门,无疑会耗费额外不少人力、财力和物力。此外,券商集合理财产品可享受到类似私募的业绩激励机制,信息披露制度也比较完善且并不缺乏发行渠道。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