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维破产“审判”⊙记者 陈其珏
该来的审判只会迟到,不会缺席。对曾经的新能源明星大厂、一度跻身全球最大多晶硅片制造商的赛维LDK太阳能有限公司(下称“赛维”)来说,这场破产重整的审判最终以被法院强裁通过的形式落幕。就在昨天,法院向债权人、出资人统一送达赛维旗下三家子公司的民事裁定书。
与此同时,另一场“审判”则刚刚开始。无论从企业家的角度出发,抑或从新兴行业和去产能的背景着眼,这场涉及12家银行、逾270亿元债权的国内最大企业破产重整案都有太多教训值得反思。
创始人彭小峰无疑要负起首要责任。外形敦厚、貌不惊人的他原本具备了企业家的各种特质:精力旺盛、勤奋专注、敢闯敢拼、好学不倦……在他的办公桌上永远摆满了一排瓶装水,为的是口渴时能方便地拿到水喝以节约时间;赛维总部走廊的灯白天常年不开、自己出差以方便面果腹,却给每个挖来的高管配一部豪车。
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企业更快发展。多年前,当记者在新余专访彭小峰本人时,他就曾明确表示,赛维之所以能在短短两年时间内后来居上,秘诀就在于其对发展速度的追求和发展计划的落实。而从他给公司起的名称中其实早已透出真相:所谓“赛维”就是超过一定维度;“LDK”则意指“超越光速”。在彭小峰看来,一切都应让路于速度,因整个行业都进入了快车道,他们必须搭上这班快车。
而当时,他一直引以为傲的也是“赛维每年的成长速度高达300%,甚至超越英特尔、谷歌”。
在争分夺秒的商战中,这一“光速”战略的确可以帮助企业快速确立竞争优势,也是赛维得以后来居上、迅猛扩张的根本动力。然而,就如同在北大西洋中全速航行的泰坦尼克号一样,一旦的市场环境突然出现意料不到的“冰山”时,发展速度越快、体量越大的企业,转向也越难。
2009年金融危机后发生的一系列行业变故就是横亘在赛维面前的“冰山”。在多晶硅计划遭遇重创后,公司进行了一连串努力,包括向下游延伸,却都未能改变危局。一位熟悉赛维内情的行业资深人士认为,彭小峰本人比较冒进,疯狂扩张迟早会出问题,“你想,原来是你的客户,现在反而成了你的对手。你的客户越来越少,对手却越来越多,怎么会不出问题?”
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对赛维来说,正是当年的“不知足”才造成了此后欠款堵门、银行追债、法院仲裁这一系列“屈辱”;也正是一味的“不知止”,才终于让企业踏入资不抵债、被迫重整的危殆。
而随着形势益发危急,赛维考虑的并不是及时收手,而是向银行借更多资金以上马更多生产线,理由是要“恢复自身造血功能”。在很多人看来,做大企业以捆绑地方政府与银行才是这一步背后的真实目的——在中国,企业大而不倒、债多不愁已是各家心知肚明的咄咄怪相,也是过去几轮产能过剩屡禁不止的内在因果。
彭小峰本人就曾向记者轻描淡写地表示:“任何行业都有重复建设,控制成本才是最重要的。”
但地方政府和银行却就此一步步陷入无法自拔的泥潭。
和拥有大量其他产业和企业的无锡不同,新余市唯一可仰仗的就是新余钢铁和赛维这两家公司。2011年,赛维一家企业上缴的税收就高达13.6亿元,成新余市财政贡献第一大户。赛维一旦倒下,依附其生存的当地百余家光伏企业、新余市千亿新能源产业计划、江西省千亿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都将随之瓦解。
由此,新余市政府很难有无锡市政府对待尚德那样的胆量和魄力来让赛维破产重整。相反,从2012年年初开始,新余乃至江西甚至不断向赛维“输血”:先是新余市政府提供2亿财政扶持;紧接着江西省有关部门拿出20亿资金救急;2012年7月,新余市政府又利用一笔“赛维LDK稳定发展基金”为赛维垫付了5亿元到期贷款。
而对银行来说,捆绑赛维这样有地方政府信用背书的大型民企是其最容易依赖的服务对象和利润大户,即便连年亏损,只要企业不倒闭,就可不断借新债还旧债。而同在一条船上后,银行甚至选择继续给企业输血放贷。
这也是为何直到无锡尚德宣布破产重整两年多后,赛维才走上这条路的原因。此时,被牵扯进来的债务已达270亿之巨。而如果没有中央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促僵尸企业“出清”这一强力政策的倒逼,或许时至今日赛维破产重整仍遥遥无期。
从某种意义上,这是一场几乎没有赢家的审判:地方政府当年的兜底资金与银行前后输入的真金白银大部分都有去无回,企业亦已积重难返。而如果说赛维破产重整还能给行业乃至整个中国市场经济带来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疯狂追求发展速度的企业要适时避免剧情逆转,盲目助力企业蛮荒式生长的地方政府与银行更要注意别为冲动买单。
另一方面,新兴行业也要反思如何走出“从政策扶持到快速发展继而产能过剩最后调控治理”的怪圈。毕竟,一家企业的失败尚可为后来者鉴,一个行业的失败却是中国经济难以承受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