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冒诗阳
每经记者 冒诗阳
根据日前乘联会发布的统计数据,今年前8个月,神龙公司销量累计为35.8万辆,同比下滑17.6%,是同期销量排行前二十的车企中,唯一负增长的企业,并由去年同期前十位的站位,跌落至第14位。
然而,神龙的产能建设却仍在稳步推进。不久前,神龙第四工厂在成都宣布投产,整个项目规划年产能36万辆,加上目前神龙已建成的三家工厂合计60万辆的产能,神龙未来产能将扩充至96万辆。
“今年是神龙的产品小年。”对于神龙的下滑,在日前的采访中,股东方东风公司董事长竺延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后,“神龙需要空出一段时间来进行营销质量、产品结构的调整。”
在PSA集团总裁唐唯实看来,神龙批发销量17.6%的下滑并不意味着危机。这是由于前8个月终端销量下滑10%,好于批发销量,这意味着神龙的库存情况在改善。今年4月,PSA在全球发布“加速超越”计划,涉及未来5年向中国引入20款新车的计划。
在母公司东风看来,引入产品正是解决目前神龙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其中,补齐SUV短板将是神龙短期内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第四工厂的建设逐渐辐射西部市场,也是神龙寻求销量突破的关键。
缺少月销过万辆的“走量车”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今年前8个月,神龙公司销量出现下滑,与市场增长大势形成反差。
值得注意的是,除东风雪铁龙C3XR和东风标致301外,神龙旗下其余产品的销量均出现下滑。在主销车型中,东风标致旗下主销车型308月销缩减至2929辆,前8个月下滑29.7%;408月销 7087辆,前8个月累计下滑15.8%;SUV主销车3008月销仅3700辆左右,累计下滑30.4%。此外,东风雪铁龙旗下同级产品的市场表现也同样惨淡。
“车企有产品的大小年之分,今年就是神龙的产品小年。”竺延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在他看来,没有新产品是神龙销量下滑的主要原因。
此外,神龙旗下三款SUV合计销量仅为9.5万辆,单品销量最高的为小型SUV东风雪铁龙C3-XR,前8个月累计售出4.6万辆,在SUV市场,这样的销量被母公司东风公司视作“并未抓住市场热点”的表现。
“神龙的SUV产品表现是拉了后腿的。”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刘卫东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神龙需要让产品结构更加符合市场。”
除车型问题外,主打品牌的东风标致508月销量仅为407辆,东风雪铁龙C5月销也仅有303辆。除产品更新的问题外,这些信号还被认为是神龙营销能力和产品结构存在问题的表现。
实际上,在此前快节奏的产品推出背后,神龙的销售能力并没有快速跟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在神龙在售的约13款主销车型中,月销量最大的东风标致408单月销量7087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在销量排名前十五的车企中,神龙是唯一没有月销过万辆级别产品的企业。
“在神龙过去几年的发展中,内部研发和生产体系都跟上了。”神龙公司总经理苏维彬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但外部供应商和经销商体系还没有跟上,从去年开始,经销商的经营能力出现了一些问题。”
打造营销体系布局产品爆发期
“神龙的营销质量在调整,利润已经开始回升。”竺延风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说,经过连续几年的快速发展,神龙快节奏地覆盖了从轿车到SUV,从A0级到B级的细分市场,并借此实现了销量的快速增长,然而,由于此间积累下的问题,神龙不得不进入近一年的“调整期”。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PSA在全球推出“加速超越”计划,准备未来5年向中国导入20款新车。与此相应的,神龙公司在今年4月份发布2015~ 2020年的“5A+”中期事业计划,涉及未来推出34款新车,包括5款新能源车型。
在大量新产品导入前夕,尽快建立起健康且高效的营销体系,成为摆在神龙眼前的重要问题。
“今年前8个月神龙的批发销量下滑近18%,但是终端销量只下滑了不到10%。”PSA总裁唐唯实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介绍说,“这说明企业和经销商的库存状况在好转。”
此外,据竺延风介绍,神龙还进行了营销质量的调整,“神龙的终端售价在恢复,利润率开始上升,厂商和经销商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健康。”
据东风标致总经理李海港介绍,通过调整,东风标致经销商的盈利比例已经回升至八成以上。9月25日,东风标致将推出新一代308,神龙计划在3个月内将这款车打造为月销过万辆的“爆款”车型,这成为检验神龙营销体系的又一题目。在此背景下,神龙开始了新产品的布局。
9月7日,神龙第四工厂在成都投产,目前实现年产能1万辆,明年计划扩充至10万~15万辆。按照规划,第四工厂将实现36万辆的产能。
“成都第四工厂主要生产EMP2平台的产品,初期投产的产品全部是SUV。”刘卫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SUV将是神龙未来增长的主要动力,此外,“未来神龙的20款新车中,有6到7款都是在第四工厂生产。”
在竺延风看来,通过第四工厂的建设,神龙将更好地挖掘西部市场增长潜力。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