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时间轴倒推大概三个月,语音付费问答平台分答曾因王思聪的一条“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的问答迅速走红。随后,众多名人大V纷纷入驻分答,堪称现象级产品。但眼下,分答却因“技术升级”暂停运营。今日(8月17日)下午,分答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就快升级完成了”。
每经编辑 赵娜
每经记者 赵娜
把时间轴倒推大概三个月,语音付费问答平台分答曾因王思聪的一条“请问作为亚洲首富的儿子,您的人生还有什么买不起的?”的问答迅速走红。随后,众多名人大V纷纷入驻分答,堪称现象级产品。
但眼下,分答却因“技术升级”暂停运营。
据虎嗅统计,分答的停服升级有些突然和漫长。8月10日上午11点左右,其运营团队还借着奥运会的热度,力推了白岩松入驻的消息。三个小时后,分答就开始了归期未知的关停:所有渠道(微信、客户端、Web)无法登录;所有功能(讨论、收听、找人)处于空白。
截至《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稿,分答仍未恢复运用。今日(8月17日)下午,分答方面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就快升级完成了”。
粉丝经济能否成为知识经济的放大通路?或许在初期借力投资人之一王思聪的站台后,一切仍有待时间验证。
公司回应:“就快升级完成”
6月27日,在行和分答宣布共获得2500万美元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元璟资本、红杉资本、王思聪和罗辑思维,估值超1亿美元。
“知识经济和粉丝经济并不对立,反而粉丝经济是知识经济的放大通路。”当时,在行和分答创始人姬十三一同披露了产品情况:上线42天,分答已有超过1000万授权用户,付费用户超过100万,33万人开通了答主页面,产生了50万条语音问答,交易总额超过1800万元,复购率达到43%。
据了解,分答试图重塑AMA(AskMeAnything)模式,通过60秒语音、提问分成和偷听赚钱等方式,降低用户的参与门槛并直接把参与感跟钱挂钩。以至于官方曾打出响亮的口号——“你睡了?你的问题还在为你赚钱!”
分答平台对其特点曾概括成三点:一,60秒语音,降低参与门槛;二,提问分成,刺激回答者分享;三,偷听赚钱,刺激提问者分享。
对此模式,当时市场中也有声音认为,初衷很好,但整个互联网市场还没有形成付费获取知识的消费习惯,仅仅依靠名人问答,并不能成为长久的盈利模式。
似乎是验证了这一判断,随后分答确实出现一定降温,现下更是“停摆”超过一周,这在一般互联网平台是极少出现的情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留意到,分答微信公众帐号在8月15日晚间推文回复“很多朋友在问,分答怎么了?大招憋出来了没有?”并称,“我们的技术升级还没完成,实在抱歉。”“等我们给你一个更好的分答”。
至记者截稿,分答仍未恢复运营。针对暂停服务已超一周,目前是否还是升级中以及有无恢复运营的预期时间,今日(8月17日)下午,分答方面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就快升级完成了”。
名人+猎奇成知识变现双刃剑?
分答拿下A轮融资时刚刚上线了42天。因此,初期借力投资人之一王思聪的站台而迅速进入公众视线后,单就模式而言,分答仍需要不断打磨产品方向。
暂停运营之前,该平台已经呈现的趋势之一便是,名人正迅速变多,比如可以发现李银河、刘慈欣、张泉灵、郎咸平,以及papi酱、章子怡、佟大为、海清、张译等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名人。分答还曾在其APP的启动界面打出:“值得付费的语音问答十万知识网红等你来问”。
某种程度上,分答的产品成长轨迹符合爆款特性,而其也有意通过快速迭代,像不断推出好朋友免费听、限时免费听和生成个人二维码等小功能,努力摆脱可能有的爆款“短命”论。
日前,大数据研究团队超对称向虎嗅提供了一份分答检测报告则显示:5月30号到6月3号是高峰,日均问题量达到1.4万,这一时候的关键节点在于5月30日王思聪入驻。过了6月13号,各项指标下降,6月18号之后,日均问题量在7000左右。6月27号发布会各项数据有小幅度提升,之后趋于平稳,但整体呈下降趋势,到8月1日提问数跌破2000。
不过,针对目前外界分析分答数据下跌较明显这点,分答方面今日对记者的回应是,“数据不实”。
业内人士认为,讨论所谓爆款的命运时,其实看的是一款产品的生命周期以及有无可持续的变现模式。产品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其产品定位、用户定位,以及是否满足用户刚需、能否轻易被同类产品替代。
分答的机会在于,名人效应带来的光环和对产出内容的强输出。如果被提问者换作是某个普通用户,即便花一杯咖啡的钱就能提问,模式也不一定可持续。也就是说,借力名人、网红等光环,既是产品的快速晋升通道也可以成为双刃剑,问答社区在无形中还是设起了门槛。
姬十三则在此前的融资发布会上表示,在明星带来大量关注和流量的同时,分答也更加关注各个垂直领域内专业知识的服务建设。
但眼下分答的暂时“停摆”则让“知识变现”能否实现变得更加不可确定,而粉丝经济能否成为知识经济的放大通路?一切仍有待时间验证。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