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相关区域专家表示,贵州经济具有后发优势,在探索新经济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势必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对当地发展大数据、大金融与大健康等非常有利。
每经编辑 杜冉乐
每经记者 杜冉乐
上半年,贵州省GDP以两位数增速位列全国第二位,仅次于重庆市,这让沿海发达省份也望尘莫及。
8月15日,国务院对外披露《关于设立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批复》(国函【2016】142号),要求其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首要任务,加快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为内陆地区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等。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这是2012年国务院针对贵州省发布“国发二号文”之后又一重大的支持性政策。2015年,贵州又获得了“国字号”的贵安新区与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等。
贵州省相关区域专家表示,贵州经济具有后发优势,在探索新经济上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未来势必会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对当地发展大数据、大金融与大健康等非常有利。
“贵州模式”新添政策推力
2014年以来,我国经济增速开始告别两位数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区间,从增速曲线来看,一路下行,今年上半年已低至6.7%。
尤其是那些传统所谓“经济引擎”的沿海省份,受海外出口需求疲软,加上沿海制造业人工成本剧增,制造业外迁明显,经济增速开始明显回落。
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如河南、重庆、贵州、四川等省份却迎来一轮GDP增速爆发潮,尤其是欠发达的贵州最为明显。
公开数据显示,2014年贵州省GDP总量首次突破9000亿元大关,同比增幅10.8%,经济增速位居全国第2位,已连续4年居全国前3位。外界将贵州高速增长视为贵州模式。
贵州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长黄勇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说,“贵州这几年发展很快,主要是2010年确立了工业强省战略,储备了很多重大投资项目,经过2011年至2013年的大力建设,2015年以来已进入生产期。”
截至目前,除了富士康之外,包括北京中关村科技园、观山湖区吉利整车产业化项目等重大产业项目已落户贵阳,中国电信、移动、联通三大运营商数据中心也落户贵安新区。
尽管如此,贵州作为内陆欠发达省份,开放力度仍显不够,这从当地政府频发“英雄帖”高薪挖人便可一窥端倪。
仅在西部地区,贵州获批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之前,2012年宁夏自治区已获批全国首个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重庆去年争取到了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
对于贵州版试验区,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今年全国两会上公开表示,通过试验区建设,引进更多资金,引进更多企业,引进更多人才,吸引更多游客,让贵州成为天下英才创业创新的热土、天下游客旅游度假养生的胜地。
培育新产业升级当地楼市
当前,贵州省尤其是省会贵阳市基于当地特殊的高原生态气候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大数据、大金融、大健康等三大产业,从目前公开资料来看,这些相关产业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比如,在贵阳落户并已实现数据交易的全国首个大数据交易所,以及初具规模的贵阳互联网金融特区,已聚集相关企业几十家等。此外,像位于观山湖区的“贵州金融城”综合体项目,已成为全国各类金融企业进军贵州市场的首选之地。
著名经济学家向松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国高房价的致命负面影响还不是触动中国经济体系,而可能会扼杀一大批创业者。
日前,贵州房地产研究院披露数据显示,2016年6月份贵阳住房月租金每平方米23.24元,相比5年前仅上涨了10.51%,当月贵阳住宅按套计月租均价1435.27元,相比5年前仅涨幅了18%。
在中国房价行情平台统计的全国31个省会城市(含4个直辖市)最新房价排名中,贵阳以住宅均价6234元/平方米排名倒数第三,但同比上浮2.35%。
此前,贵州楼市频出超级大盘,也多以中小户型的刚需产品为主,一个核心问题是项目密度偏高,弊端在于降低了居住舒适度和品质感,趋同化也严重,引来外界不少诟病。
2012年,贵阳楼市因大盘偏多,按当时地产机构统计,住宅均价仅在4500元/平方米左右,被外界视为第二个鄂尔多斯,暗藏崩盘危机。但至今,贵阳楼市仍在稳步上行。
当前,整个贵州大力发展大数据、大金融与大健康等新产业,急需大量产业新军,也对作为居住、办公与商业等房地产项目产品多样化较为迫切。
不过,贵州一位房企中层人士直言,当前贵阳楼市没啥新的刺激点,除非有特色的地产项目出现,比如绿城整个贵州版的桃李春风等。
中天城投作为贵州唯一一家上市房企,从2014年年报表述不难发现,其似乎已嗅到贵州鼓励产业新政所带来的新商机,当年就开始探索布局大金融和大健康项目,后续又推出了精品地产战略。目前,中天未来方舟、中天假日方舟与贵州金融城等成为中天城投旗下特色项目产品。
从目前来看,贵阳楼市已有万科、保利、绿地、碧桂园等一线品牌,但开发体量与话语权并不如本地房企。在上述房企中层人士看来,这说明贵阳楼市市场化程度仍不高,一线房企开发理念对当地楼市的渗透仍有待时日。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