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编辑 余蕊均
每经记者 余蕊均
话说……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喜欢咬吸管?
明明说好了只是喝饮料,但不知不觉,一根好好的吸管就变成了这样……
不少人在网上发出追问。
也有人做出了意识流的解读……
人们到底有多爱咬吸管?尽管这可能是现代史上的一桩“悬案”,但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注意到,近日星巴克的一个举动,可能暗示了什么……
巴克召回5万多根
“不锈钢吸管”
8月3日,星巴克企业管理(中国)有限公司向国家质检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将自2016年8月3日起,召回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期间制造的不锈钢吸管。
什么?吸管能用不锈钢?还是星巴克的?
惭愧的是,作为喝咖啡加班大军的一分子,记者竟对这种吸管毫不知情……后来终于在@星巴克中国 的微博中找到了答案↓
据了解,这一配件涉及六款在星巴克中国大陆地区门店出售的杯类产品。而在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不锈钢吸管的数量为54457件。
记者注意到,此次召回的不锈钢吸管约于三年前进入中国市场,从下图可以看出,2013年圣诞前夕,星巴克发起了将不锈钢随身杯作为礼物赠送给网友的活动。
有网友评论称,"总的来说,要说实用性和性价比,240元买个只能装冰饮的吸管杯肯定没有塑料吸管杯划算,但要说收藏、质感和'高大上'之类的标准,那这货真是再值得拥有不过的了(其实买它的人多数也不会真用它去装饮品吧)。"
但看到资深“咬友”提出的担忧后,记者突然领悟了大家对“咬吸管”的热爱。
玩笑归玩笑,接下来还是说正事。
国内暂无受伤报告
召回是出于“谨慎起见”
对于召回,星巴克在官网上给出的理由是"由于质地坚硬,消费者(尤其是儿童)在使用过程中如果发生意外情况,如跌倒或撞击等,可能有意外受伤的隐患。"所以,"出于非常谨慎的考虑,我们决定主动召回。"
而国家质检总局的通报还提到,对于召回范围内的不锈钢吸管,星巴克将免费为消费者更换相匹配的塑料吸管,以消除隐患。
8月4日,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从星巴克中国方面了解到,本次召回的起因是星巴克美国方面收到了3起儿童受伤报告,"大概是本周一、二,我们就接到了紧急公告,昨天(8月3日)起就在各大门店贴出了召回通知。"
据外媒报道,星巴克美国于8月2日召回了这款不锈钢吸管,称其原因是有报告称这些吸管导致几名儿童遭受了嘴唇撕裂伤。据统计,星巴克在美国市场上售出了大约250万根不锈钢吸管,在加拿大市场上则售出了30.1万根。
星巴克中国向记者表示,尽管产品质量本身没有问题,但为了消除安全隐患,后续也将不再生产这类吸管。
据了解,在华召回的不锈钢吸管此前并未单独出售,"都是和杯子一起卖的,用于喝冷饮。"星巴克中国一工作人员表示,这样的设计可能是为了让造型更加时尚。
记者8月3日查询星巴克官网发现,只有不锈钢杯盖在售,并未看到配套的吸管。
因为便宜所以召回得快?
专家:不是这个理
有细心网友发现,星巴克此番召回可谓神速,于是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是不是吸取了上次宜家的教训呢?"
不过,也有人提出,是不是因为东西成本小,公司损失不大就飞快召回,而大的贵的就容易拖拖拉拉?
▲自6月29日宜家(IKEA)宣布召回3560万个"夺命抽屉柜"后,直到7月12日,宜家(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才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召回计划,决定在中国市场上召回1999年至2016年期间销售的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
图片来源:东方IC
对此,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经济法学副教授吴景明向记者表示,这不是产品本身成本大小的问题,"不是说东西小伤害就轻,在涉及人身安全的情况下,未来如果发生安全问题它付出的成本将更大。"
吴景明表示,宜家之前拿着中国的标准对抗召回,最后在各方努力下还是召回了,星巴克这次主动召回,对于自己的形象和潜在的风险都是很好的处理方式,"所以我们鼓励这种行为,主动一点总比被动好。"
因安全风险被召回的情况
时有发生
明明是想做出“差异化”,做出“格调”的产品,却因为潜在安全风险被召回,多少有些尴尬。但事实上,这不是星巴克第一次遭遇此类情况。
据媒体报道,2010年2月,星巴克宣布召回1.1万个存在安全隐患的玻璃水杯,原因是此前在美国和加拿大已经发生了8起有关玻璃杯和玻璃塞破裂后划伤消费者的事件。
2007年10月,星巴克召回27万个问题塑胶杯,原因是星巴克接到7宗投诉,指称该系列塑胶杯跌落后杯身表面的动物装饰会脱落,有儿童险被碎片呛到。
而同样喜欢推出各种小玩意的麦当劳也遇到过类似问题。
2010年,麦当劳曾因为促销品存在镉污染问题而在美国市场召回"怪物史莱克"玻璃杯,并为消费者提供3美元的退款补偿。
星巴克中国官网称,持有不锈钢吸管的消费者,应避免让儿童在没有成人看护下使用不锈钢吸管。消费者如对不锈钢吸管的使用有任何疑虑,可按照星巴克中国召回公告的提示进行更换。
记者的建议是
就算不用,也可以收藏……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