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化解钢铁产能任务量仅完成全年目标的30%左右,约为1300万吨。也就是说,下半年还有约3200万吨的任务量。
◎每经记者 冯彪
今年上半年,化解钢铁产能任务量仅完成全年目标的30%左右,约为1300万吨。也就是说,下半年还有约3200万吨的任务量。
7月25日,在2016年上半年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发布会上,工信部副部长冯飞表示,总体上来看,上半年主要做的工作是把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个地方。到目前为止,全国已经有28个省区市将去产能的方案报国务院备案,也就是目标已经分解完毕。同时,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已经拨付给28个省区市,还包括中央企业。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上半年,受益于房地产回暖等因素,钢价出现了一波持续回升行情。部分钢厂趁机复产,6月钢材日均产量335.7万吨,创今年上半年新高。虽然在价格上升带动下,部分钢企成功扭亏,但同时也延缓了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进度。
冯飞指出,“下半年要进一步加大实施力度,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从目标任务的分解、政策的落地转到实质性推进钢铁去产能。”
全年任务量为4500万吨
今年上半年,钢价坐上“过山车”,3、4月份上涨较快,5月份又较快回落。受一季度钢价上涨影响,部分钢企复产增产。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尽管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但其降幅却逐月收窄。1~2月粗钢产量下降5.7%,1~3月下降3.2%,1~4月下降2.3%,1~5月下降1.4%。今年上半年,全国粗钢累计产量为39956万吨,同比降幅仅为1.1%。其中4月、6月日产水平先后两次创历史新高。
“我的钢铁网”分析师徐向春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道,“在中央要求化解产能的大背景下,企业虽然不会新增产能,但是钢铁产能利用率低,即使部分产能退出,企业在价格驱使下也有能力增加产量。”
在7月25日的发布会上,冯飞也表示,复产的企业不是已经列入淘汰名单里要拆除的企业,他们当时停产主要是因亏损、市场需求不足,有些是在检修,有些是暂时不生产,总体来看还是市场自身的调节行为。
值得一提的是,钢企复产也使钢价最终回落,行业压力增加。中钢协一份报告指出,在总体供大于求局面下,钢铁生产保持高水平(产能利用率)不利于钢价平稳运行。企业应认真分析供需形势,坚持控产量、稳市场。
据冯飞介绍,今年要完成4500万吨的钢铁去产能目标任务。据初步统计,今年上半年钢铁去产能达到1300多万吨,是全年目标任务量的30%左右。这也意味着,下半年的任务量将是上半年的两倍多。但是,对于完成今年的钢铁去产能目标,冯飞仍表现出了足够的信心。
“上半年主要还是目标的分解和政策的落地。到目前为止28个省区市,包括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经把去产能的方案报国务院备案,也就是目标已经分解完毕。第二是八个配套政策全部出台。第三是财政专项奖补资金已经拨付给28个省区市,还包括中央企业。”冯飞说。
部分钢企上半年扭亏为盈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价格回升以及前期铁矿石价格较低等因素,部分钢铁企业成功扭亏为盈。据中钢协统计,2016年1~5月,重点钢铁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87.36亿元,同比增长7.38 倍;亏损面28.28%,同比下降13.13个百分点。
近日,多家钢企公布上半年业绩预告。《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马钢股份和酒钢宏兴去年同期分别亏损12.37亿元和15.34亿元,但是今年上半年则分别预计盈利4.5亿元和2.27亿元。另外,鞍钢股份和太钢不锈都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沙钢股份、首钢股份则扭转亏损略微实现盈利,韶钢松山亏损幅度有所收窄。
扭亏为盈对企业来说当然是一大利好,但是一定程度上也延缓了钢铁行业去产能的速度。广发证券研报指出,2016年上半年受宏观经济企稳尤其是房地产市场回暖的刺激,钢价逐步回暖、累计涨幅高于矿价,钢企盈利显著改善刺激钢厂复产,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受阻、去产能进程动力明显不足。
不过,记者注意到,根据“我的钢铁网”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上周(7月18日至24日)国内钢价下跌1.65%,中止此前连续四周的上涨势头,与此同时经销商钢材库存上涨了2.5%。
冯飞表示,因为最终需求没有变化,钢铁价格的上涨不具有持续增长的基础,肯定还会回落,所以去产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
广发证券上述研报也分析道,盈利水平或是推动钢铁行业去产能的突破口,下半年在盈利无法持续改善的前提下,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程或将加速落地。
另外,《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与部分企业扭亏不同的是,华菱钢铁则出现了更为严重的亏损,从去年同期亏损1.54亿元增加至今年上半年预亏8.6亿元至9.6亿元。在亏损大幅增加的背景下,华菱钢铁6月17日公布重大资产重组进展,初步方案为出售公司钢铁业务相关资产及负债,并收购金融类和节能发电类等盈利能力较强的资产。
在业内人士看来,华菱钢铁出售钢铁业务,实现企业转型,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加快钢铁行业去产能。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