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获悉,这一业务集中在轻卡、中卡等商用车产品的整车企业,将在本月量产下线基于启辰R30开发的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冒诗阳
◎每经记者 冒诗阳
在集团层面新能源事业推进缓慢的情况下,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机会,东风旗下的部分子公司不得不独立开始了对这一市场的探索。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股份)获悉,这一业务集中在轻卡、中卡等商用车产品的整车企业,将在本月量产下线基于启辰R30开发的电动轿车——东风俊风ER30。
实际上,新能源汽车此前已成为东风股份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轻客、微客销量下滑的情况下,东风股份更加需要转移销量阵地。不只是东风股份,东风柳汽、东风小康等东风自主品牌序列下的整车企业,也开始落实多款新能源汽车产品。
此前,东风与PSA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约定投入5亿元合作开发eCMP平台,用于开发新能源汽车产品,并希望以此为依托,促成东风旗下自主品牌新能源产品“遍地开花”的局面。然而,在这一计划于2019年完成平台之前,东风公司层面的新能源事业仍然略显被动。
●东风股份涉足新能源乘用车
在东风股份的生产线上,一款命名为“东风俊风ER30”的纯电动轿车,将在7月下旬量产下线,是这家主营轻卡、微车的企业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乘用车产品。
“这是我们今年最重要的一个项目。”7月12日,东风股份商品研发院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初期会在襄阳本地进行投放,以后会逐渐进入三、四线城市。”
据东风股份发布的销量快报,今年上半年,东风股份销量合计为8.4万辆,同比下滑11.1%。旗下轻卡、轻客、微车等产品的销量均出现下滑。在此情况下,新能源产品开始在东风股份的销量和利润中扮演重要位置。
东风股份2015年年报显示,去年,公司各类新能源汽车销量合计达8300辆;其中,在新能源产品集中的轻型车、轻客领域,毛利润的增幅高达近40%。在此基础上,东风股份今年制定了1.1万辆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目标。
这也让东风股份成为东风旗下各品牌中,新能源汽车业绩最好的子公司之一。而据东风公司统计,2015年,东风公司各板块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量为2万辆。由此来看,东风股份在集团层面新能源汽车销量中的占比超过41%,这也引起股东方及东风公司高层的注意。
“以前我们的新能源车主要是自己研发,地方政府有一些渠道支持。”上述东风股份商品研发院负责人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但今年我们签下了很多采购大单,都有总部(东风公司)的支持。”
不仅如此,东风股份在新能源领域的探索,也开始得到控股股东的支持。《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东风俊风ER30的原型为东风日产启辰品牌的轿车产品R30。
●东风各板块独立探索新能源
东风股份在东风现阶段新能源事业中的“高占比”,一方面为东风股份吸引了更多来自于集团的支持;另一方面也让东风公司高层感到“尴尬”。
实际上,与上汽、北汽、长安等汽车集团从集团层面统筹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不同,东风的新能源事业则主要依靠子公司“自发”进行。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1年,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就在武汉设立,然而目前,被认为是东风在电动车领域的“嫡系部队”——东风乘用车旗下新能源轿车产品仅有东风风神E30、E30L,以及东风风神A60电动版。
根据乘联会的统计,东风风神E30系列今年前6个月的销量仅为345辆。而记者了解到,A60纯电版仅在武汉的出租车市场有一定销量。
与此同时,根据乘联会的统计,今年上半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超过12万辆,同比增幅达到135%。面对不断显现的市场机会,不只是东风股份,包括东风小康、东风柳汽等东风旗下的自主整车企业都开始了独立探索。
“我们的纯电动版K07完全自主开发,主要针对今年快速增长的纯电动城市物流车市场。”东风小康的一位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对于这款车的开发,东风公司并没有给予太多帮助。
此外,东风柳汽也规划了包括纯电动、插电式混合动力在内的多款新能源汽车。按照规划,基于东风柳汽现有轿车产品——景逸S50开发的纯电动车将在明年上半年投放市场。
今年5月11日,东风与PSA在武汉签署《联合开发“电动版共用模块化平台(eCMP)”项目协议》,双方投资5.5亿元开发新能源汽车eCMP平台,东风希望这一共享知识产权的平台成为未来探索新能源汽车产品的支撑,但该平台在2019年才能完成。
“我们最大的问题是没有产品。”东风电动车辆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研发负责人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按照此前规划,其下一款新能源产品应该在2018年推出,“但现在主要产品规划都只能在2019年推出。”
今年4月,东风公司发布了“十三五”期间实现3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目标。但在上述负责人看来,缺乏整体设计,只有销量目标而没有产品规划,是东风新能源事业尚无解决方案的难题。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