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楼市危机!中国人口将减少1/4!这条国土线以西的房子都不能买!

    邦地产 2016-07-07 11:58

    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可能只剩10亿人,甚至还有人说8亿!6亿!

    每经编辑 蔡雅芸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邦地产”Real-estate-Circle)

    在今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有学者抛出了一个让人后背发凉的数据:

    到本世纪末,中国人口可能只剩10亿人,甚至还有人说8亿!6亿!

    也就是说,如今我们仗着13.68亿人口,开发商开盘是这样一副让人激动的景象。

    但在84年之后,也许这样就算人多的了!

    2029年后人口将开始步入衰退期

    这事儿还要先从独生子女开始说起。

    1980年国家实行这个政策,是为了缓解人口压力。但顶层设计可能很早前就发现,独生子女只会让中国陷入更严重的人口危机。

    于是,从单独二孩开放到全面二孩,只为让我们拼命生。

    一是单独二孩效果不理想,二是生育率仍然低到无法满足需求。

    理论上来说,在目前约1.4亿育有一孩的已婚育龄。

    妇女中,按现行生育政策可生育二孩的约5000多万人,占37%;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后,新增可生育二孩的目标人群约9000万,占63%。

    二孩全面开放后,短期内出生人口会明显增加,生育水平有所回升,连购房需求都转变为“四房模式”。

    预计峰值延后两年左右,2029年达到峰值14.5亿人,随后将进入坠崖式下跌。

    出生率呢?

    这是2015年各省出生率排行,东北三省和北京、上海是最低的,平均生育率只有1.18,2015年,中国1%人口普查显示,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仅为1.25。但只有当生育率达到2.1时,才能达到人口保持稳定状态的“更替水平”。

    “养不起”成了大多数“铁钉”和只生一个的强大理由。根据邦爷的不科学统计,最偏爱生二孩的,是出于家庭收入两端的家庭,高收入及低收入阶层。而中产的那部分,出于培养理念、家庭收入、物质生活水平的多重考虑,大多只愿意生一个“意思意思”。

    当然,未来人口不多可能会缓解道路交通压力、就学压力、就业压力,甚至连上厕所都不用排那么长时间队,但也必然导致很多恶果。

    仅从这几年来说,城镇就业人口已经在收窄。

    2012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93727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45万人;

    2013年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91954万人,比上一年减少244万人;

    2014年16~60岁劳动年龄人口91583万人,比上一年减少371万人;

    2015年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91096万人,比上一年减少487万人。

    “用工荒”成了中国制造业极大的难题。

    随着劳动密集型产业由我国沿海向内陆省份转移的步伐不断加快,长期作为劳务输出地的内陆省份变“鼓励劳务输出”为“挽留劳动力在家乡就业”。

    沿海地区用工越来越难,薪资吸引力也在下降,中国制造业也在面临用工成本高、订单利润下滑的困境。

    中国的人口红利将随着出生率的降低、老龄化的急剧增加而逐渐消失,到时候,可就没那么多人给我们盖房子,我们也不需要那么多土地,更没那么多人消化房地产库存。

    这根线有毒以西的城市不要投资

    上图中的那根线,被称为“胡焕庸线”。这跟线划开了黑龙江、内蒙古、宁夏、山西、陕西、河北、四川、甘肃和云南几省。

    胡老爷子在1935年划下这根线的时候,就决定了东西区域的巨大差别!

    这是一根人口密度的对比线,也称为“爱辉—腾冲一线”、“黑河—腾冲一线”。

    换句话说,线西北方人口密度极低,是草原、沙漠和雪域高原的世界,自古游牧民族的天下,并且,各种旱涝灾害特别是大洪涝灾害空间频率分布的走向都与“胡焕庸线”吻合。

    几十年来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人愿意往“线”的西边跑。直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东南、西北两部分的人口比例还是94.2%比5.8%

    在“人口就是一切”的房地产来说,没有足够的人,就没有未来。

    看得出来,这根线其实不是从省会开始划分的,邦爷还是选择了最好的城市,房价看起来跌的只有新疆和内蒙古。

    数据来源:中指院

    人艰不拆,5月全国CPI涨了2.0%, 6月预测也有1.9%……

    连CPI都涨不过的房子,其实等于“贬值”,这些片区的房子,邦爷建议谨慎投资。

    兰州乖,爷没在说你~

    其实,不仅仅是“胡焕庸线”线以西的城市。很多开发商的研究都显示,长三角、京津冀、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以外的中小城市未来有没有什么机会。而1.7亿的农二代告诉我们,他们将最终落户在三大城市群广袤的中小城市群,那些地方也许是中国楼市的未来。

     

    *文中观点为作者评论,和邦地产立场无涉。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万科启示:管理层应让股价反映公司内在价值

    下一篇

    伦敦金融城遇挑战 法国急挖墙脚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