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8日举行的2016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际商会会展部部长郭应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双边贸易额也突破2300亿美元。随着中韩自贸区(FTA)协议的正式生效,中韩双边经贸的交流与合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张怀水
每经实习记者 张怀水
6月27~28日,中日韩自贸区第十轮谈判首席谈判代表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中国商务部副部长王受文与日本外务省外务审议官片上庆一、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部长助理金学道分别率代表团出席。
在为期一天半的谈判中,三方就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协定领域范围等议题深入交换意见。
在6月28日举行的2016中日韩产业博览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国际商会会展部部长郭应会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2014年中日双边贸易额已经达到3000亿美元,中韩双边贸易额也突破2300亿美元。随着中韩自贸区(FTA)协议的正式生效,中韩双边经贸的交流与合作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挖掘贸易投资水平潜力
中日韩自贸区谈判于2012年11月启动,目前已进行至第十轮。
三方均认为,建立中日韩自贸区有助于充分发挥三国间的产业互补性,挖掘提升三国贸易投资水平的潜力,促进区域价值链进一步融合,符合三国整体利益,有利于本地区的繁荣与发展。
2015年11月,三国领导人发表联合宣言,重申将进一步努力加速三国自贸区谈判,最终缔结全面、高水平和互惠的自贸协定。
“在全球经济发展整体放缓的背景下,我们更要抓住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大发展机遇,以区域经济合作为先导,充分开放、全面合作、建立共赢。”郭应会表示,近年来,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抓住机遇、拓展合作、联合自强、共谋发展、互利共赢的合作理念已获多数国家的认同。东亚各国合作快速发展,一体化进程稳步推进,特别是以中日韩三国为主导的自贸区建设明显提速,本地区大大小小十多个双边、多边自贸协定正在紧锣密鼓的商谈中。
三国间的经贸互动也十分密切,将于2016年9月23日~25日在山东省潍坊市举办的2016中日韩产业博览会,将重点展览展示智能制造电子信息产业;安排中日韩经贸合作与发展论坛、东亚贸易投资便利化论坛、中日韩健康养老产业论坛、中日韩商协会圆桌会等高层投资;以及“一对一”企业对接洽谈会、企业发布会、重点项目签约仪式等活动。
潍坊市副市长孙起生告诉记者,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的举办,为中日韩、乃至东亚地区务实合作搭建了一个新的平台。
焦点问题仍待解决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与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刘元春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中日韩自贸区的建立是推动东亚一体化的必然步骤,中日韩产业博览会的举办有利于三国之间技术的交流与合作。尤其在以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为特征的新经济背景下,突出中日韩各自产业优势、前沿技术,有利于搭建中日韩产业对接、贸易促进、信息服务和成果展示的合作平台。”
郭应会表示,东北亚的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和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谈判互相呼应,互相促进,构成了东亚自贸“双引擎”,协同推进东亚经济共同体建设。
曾有中日韩联合研究项目的调研表明,如果建立中日韩自贸区,在现阶段下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将提升1.1%~2.9%,日本将提升0.1%~0.5%,韩国则会提升2.5%~3.1%。
据孙起生介绍,中日韩产业博览会以建设中日韩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为切入点,采取展览展示、会议论坛、贸易投资等多种形式,推动落实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促进中日韩在贸易、投资、科技、文化、旅游等多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日韩务实合作开辟新空间。
刘元春表示:“中日韩之间经济密切度很高,中国在东亚经济体当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中日韩加强合作,有利于互利共赢,这是一个共识,也是提出中日韩自贸区战略构想的重要基点。”
也有专家称,这几年全球经济放缓,贸易增长乏力,对以制造业见长的东北亚三国都提出了挑战。只有通过建立自贸区,降低关税、增加商品进出口、吸引投资,才可望一同提振经济,抱团取暖。
不可否认的是,过去几年间,中日韩三国谈了又谈,在贸易、投资等传统领域已取得一些进展。但总体来说,谈判进程并不顺利,距离终点仍有差距。
“推动中日韩自贸区建设,一些焦点问题还没有能够完全解决。比如中日之间的政治分歧,如何建立妥协机制以及中日美之间经贸与关系的问题等。”刘元春说。
在今年的一次论坛上,国研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赵晋平直言,在中日韩三国的合作中,由于日本的一些政治外交因素影响,导致中日韩三国之间谈判的氛围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这也是造成三国自贸区谈判进展缓慢一个重要原因。从这点来看,进一步推进相互之间的互信,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恐怕三国都必须在这个问题上要承担必要的责任和拿出必要的勇气。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