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蓝光“双+”再落地:携手中美院士张兴栋教授 加速“产业链”引动“价值链”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6-27 01:14

      “生命蓝光”,这颗种子多年前便植在了杨铿心里,到今天,外界已经能看到种子惊人的成长痕迹。

    6月24日,四川大学中、美双料院士张兴栋教授团队与蓝光发展(600466,SH)携手生物材料产业创新升级及3D打印战略合作发布会在成都举行。

    会上,蓝光发展旗下成都迪康药业确立了与四川大学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生物医学材料、植入器械、临床研究等方面的合作。

    “蓝光发展自上市后正式确立了‘人居蓝光+生命蓝光’的双轮驱动战略,其中‘3D生物打印+生物医药’构成了生命蓝光战略布局。我们希望通过和张兴栋院士在生物材料领域的合作,借助其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创新升级生命蓝光板块,扩大其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蓝光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杨铿表示。

    会上不少业内人士认为,蓝光借道与国际一流科技合作构建的产业链,推动科技产业化和商业化的落地,这里面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和资本价值的释放。

    “双+”再落地

    在蓝光发展的“双轮驱动”核心战略下,笔者梳理发现,其曾先后与国际再生医学研究应用与规范联盟主席康裕建教授,中组部首批“千人计划”国家特聘专家周惠兴教授等科学家,英国邓迪大学、四川大学等专业院校机构达成合作,试图通过“核心技术+资本”、“科学家+企业家”的“双+”合作模式,把“生命科学”发展成集团支柱产业。

    而这次蓝光的合作方张兴栋院士,资料显示,是新任国际生物材料协会主席、国际知名的生物材料学家、中美双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了组织诱导性生物材料概念,并首(独)创了新一代人工骨技术,在生物材料学科领域建树颇丰。

    “这次和张兴栋院士的合作,既是‘双+’模式的再次落地,也是借助张兴栋院士国际领先的技术和研发实力,创新升级生命蓝光板块,并助力中国生物材料进入国际先进水平。”杨铿表示。

    具体到合作细节,笔者注意到,通过此次战略合作,张兴栋院士在生物材料的多项国际领先技术将与蓝光嫁接。“同时为匹配技术和产品,蓝光生命将建设一流的生产管理能力和全国化的营销能力,扩大生物材料产业化发展。”蓝光生命科技集团总裁任东川表示。

    这番发言值得回味。现场张兴栋就指出,生物材料涵盖了齿科、血管支架、植入式医疗器械、骨科等多个领域,而全球每年植入一件以上生物材料及其终端产品的患者以亿计,应用市场和产能效益空间都很惊人。

    而一直以来,蓝光借力“张兴栋”等国际先进科技力量,促进生物材料产业链的形成,无疑就是试图通过产业资源整合优势,分羹这一巨量空间。

    举个例子,此次合作将直接利好蓝光发展旗下迪康中科在高分子可吸收生物材料领域的原料及产品产能扩大,预计今年,其在医学防粘连可吸收(膜)钉产能和利润方面,将实现大幅增长,加入行业领头羊角力。

    “这些成熟且已获生产批准进入销售环节的产业,将成为蓝光发展重要的业绩支撑。未来投资并购项目也将围绕相关方向展开,扩大公司营收和利润规模。”任东川就表示。

    “产业链”引动“价值链”?

    显然,目前“生命蓝光”的打法是科技资本化,而在“双+”模式的语境下,“产业链”便意味着“价值链”。

    笔者注意到,近年蓝光在生命材料的创新升级和3D打印的商业化落地等方面投入持续加大,借道重组借壳强化资本实力后,蓝光对蓝光英诺实施的1.65亿元资本增资,也重点投向3D打印领域。

    据介绍,目前在3D打印领域,蓝光已落地了3D影像中心、血管动物实验等商业化实践,今年4月通过在贵安新区创建大健康3D打印产业园的契机构建“贵安模式”,6月13日则与昆明市政府签署有关3D生物打印、医疗影像大数据等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落定了3D生物打印商业化的“昆明模式”...

    “蓝光发展已在生物医学材料、3D生物打印领域建立起完整的技术体系和产业链模式,蓝光发展将以不断的技术合作和商业化发展夯实生命科学板块,推动医学3D生物打印和大健康产业的规模化发展。”杨铿表示。

    实际上,近年介入大健康领域的上市公司大幅增长(2015年约百家新增),A股市场上大医疗、大健康的龙头股也深得市场之心,市值和市盈率均有良好表现。

    而大健康已被确认为中国经济的新增长点,此前国务院文件就要求“到2020年,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要达到8万亿元以上”。

    这都意味着,谁抢先在这一领域探索出成熟模式,谁就能分到万亿产值和资本市场高市值的最大一杯羹。

    “蓝光通过与国际一流科技的合作构建产业链,形成对产业化的推动和技术商业化的落地,其中产生的产业价值和资本价值,都值得关注。”会上不少业内声音表示。文/婷婷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辗转2个月完成收购 平安携5千万车险客户进驻汽车之家

    下一篇

    夏季达沃斯聚焦中国经济L型增长 徐绍史:“新常态”不只是速度变化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