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吴晓灵:供给侧改革过程中暂不存在系统性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6-12 15:31

    “在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当中,大家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央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指出,中国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沙斐    

    每经记者 沙斐

    “在去杠杆、去产能、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过程当中,大家最担心的是会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央行原副行长、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院长吴晓灵在今日举行的陆家嘴论坛上指出,中国在目前的情况下还不会出现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但是如果把握不好,小的矛盾积累会导致大的风险产生。

    吴晓灵表示,从宏观上来看,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根源是经济结构失衡和宏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的失调。从微观上来看是市场主体、企业、金融产品的信用杠杆加大和信用链条的延长。

    如2008年金融风暴的导火索担保债务凭证(CDO),多种债券的组合,而且分层,把优先层卖给风险偏好比较弱的投资人,看起来是一个美好的架构,但是由于基础产品、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时候没有注意到次级按揭贷款信用风险和资产质量,在此基础上,组合成的债券在当市场宏观上的利率环境改变之后,大量基础产品违约,即使有分层结构也导致了系统性的金融风险。多层次组合的集合债券在分散风险的同时也加大了杠杆,并延长了债务链,增加了风险的传染性。吴晓灵表示,一个事情总是两个方面,只要有巨大的正效应,一旦出现黑天鹅事件,同样会产生迅速下跌的风险。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基于上述认识,吴晓灵提出一个观点,金融产品创新应以满足社会投融资和风险控制的基本需求为主,即坚持投资者适当性原则,缩短信用链,减低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性。

    “实体经济对金融工具的需求是非常有限,需要票据来延期支付,需要股票来筹集股本,需要债务工具来借债,需要期权,期货管理风险,如此而已。”吴晓灵同时指出,但到目前为止,我们的金融产品非常复杂,金融专业人士都弄不明白,又怎么让投资者和市场大众控制风险呢?

    “让金融产品回归,为经济实体服务,简约透明是我们未来改革的方向。”吴晓灵强调,创新并不在于花样有多少,而在于能不能不断适应市场主体的需求。因此,监管上应该实行穿透式的监管,要看到最终投资人和融资人,只有这样才能清楚投资人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才能够真正地落实投资人适当性原则,缩短风险链,减少系统性风险。 

    关于控制信用链的原则,吴晓灵表示,要严格控制银行直接投资计划,如投资要按全额占用资本金。为什么提这么严格的要求?就是因为银行涉及众多的存款人,而且银行是创造信用货币的。

    吴晓灵认为,银行正因为有双重功能,因而受到政府和社会过多的保护,保护多的控制就应该更加严格。而对于基金,如果涉及到私募基金的投资人,应该实行穿透性原则,确保是合格的投资人。此外还要鼓励银行持基金管理牌照,缩短信用链。如果银行在这个信用链的基础上持有基金管理的牌照,募集的钱不是银行自己吸收的存款,而是基金投资人的钱,信用链就会缩短很多。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历史会惊人重演?沪股通周资金流入第七次破百亿大关,这是见底信号?

    下一篇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爆竹燃爆 有人员受伤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