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校园分期也持续火热。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传统的分期购物之外, 趣分期、名校贷、爱学贷、学信贷等大学生贷款平台还纷纷开拓场景,为大学生开设了现金借款服务。比如趣分期的“趣白条”、99分期的“给你花”、爱学贷的“给你花”等。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朱丹丹
每经记者 朱丹丹
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校园分期也持续火热。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发现,在传统的分期购物之外, 趣分期、名校贷、爱学贷、学信贷等大学生贷款平台还纷纷开拓场景,为大学生开设了现金借款服务。比如趣分期的“趣白条”、99分期的“给你花”、爱学贷的“给你花”等。
记者注意到,有部分平台给大学生的现金分期额度最高可达50000元。
多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通过为大学生提供现金借款服务,满足创业启动、就业准备、分期旅游、助学进修、应急周转等需求。
不过,银率网分析师李先瑞亦向记者坦言,现金贷业务的出现,对校园分期平台来说当然是增加了业务范围和业务量,但这类业务如果控制不当、过度发展,则可能成为诱导、误导在校学生的又一潘多拉魔盒。
从分期购物到现金借贷
来自国家统计局2015年的资料显示,全国在校大学生约上千万人,大学生分期消费额每年在500多亿元左右。
“校园消费金融市场因其庞大的客群基数及可预期的巨大增长空间,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人民币量级。”易观智库的报告早前分析指出。
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现,现金借贷服务在各个借贷平台盛行起来。比如,U族大学贷推500元现金贷业务;久融金融平台有大学生助业金融产品,借款额度在100~20000元。
学信贷的官方网站也宣称,“高信用额,仅需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获取最高10000元的信用额度。”
大学生借款平台名校贷一位客服亦称,针对在校本科生的借款额度在1100元到35000元,在校专科生的借款金额在1000~10000元不等,借款月利率在0.99%。
值得注意的是,最开始做大学生分期购物或消费贷款的大学生分期平台也纷纷转向做现金借贷。
“极速认证通过后可获得3000~8000元不等的额度,后续还可以进行芝麻信用授权和银行卡流水认证提升额度,每项认证通过可获得500~2500元不等的额度,可提现额度一般为信用额度的一半。”优分期的一位客服人员在回答大学生现金借款服务时表示。
同时,趣分期和分期乐也在提供分期购物的同时,还向专科、本科及以上在校大学生提供小额现金贷款服务。如分期乐的“取现借点花”、趣分期的“趣白条”。不过,二者的现金借贷额度较低。
“大学生分期平台分两类,一类是提供实物分期;另一类是提供现金分期,现金分期相当于无抵押贷款,这种模式克服了实物分期的缺点,因为实物分期对于需要购买电子产品的大学生比较便利,但无法满足其他临时现金需求。现金分期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培训、消费等需求,范围更广。”融360贷款分析师尹江宁分析指出。
网贷CIO李子川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这些平台布局现金借贷是充分结合了用户笔数多、金额低的消费特点,具备易于产品推广与应用的价值。
违约风险或同步升级
不过,相比于分期购物,直接给现金的现金借贷的风控难度似乎要大得多。
“分期购物可以看到借款学生的资金用途,而这种现金借贷不太好掌握最终学生把资金用在哪里。同时,现金借款有的额度较高,利率也较高,逾期的机率也大大增加。”一位分析人士表示。
一家平台客服人员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坦言,这类现金借款的资金用途,平台不会在借款后追查。
“现金贷贷出去的款,其真实用途平台就难以控制了。在有些平台的网站上,更是明示了如‘去唱K’、‘玩游戏’等用途,明显有引诱学生过度、超前消费之嫌。另外,由于平台的风控不严,冒名注册、冒名借款情况普遍存在,再加之学生可以在多个平台同时借贷,雪球就可能会越滚越大,以至于失控而酿成苦果。”李先瑞表示,在还款方式上,普遍是分期还款方式,而不是到期一次性还款,这意味着学生在没有还款能力时就要偿还。再加上不少平台的借款利率(手续费)、违约罚息(违约金)很高,一旦不能及时还款,就会陷入高利贷陷阱。
尹江宁也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分析指出,现金分期其实就是针对大学生的信用贷款,通过对大学生的身份信息、学籍信息和还款能力做全面系统的评估后进行放贷。由于大学生没有个人征信记录且无稳定收入,分期平台发放的贷款可能有较大的违约风险;另外,由于没有限定贷款用途,不少学生可能把借贷资金用于投资等领域。对于分期平台而言,大学生是各类社交平台的重度用户群体,可以利用大数据征信辅助风控,降低风险。
李子川亦坦言,校园现金分期模式是学生助资较好的尝试方式之一,但并不是有消费需求的学生都适合使用现金借贷,资金中介平台也不能单单依靠“大数定律”、“收益覆盖风险”原则来开拓校园市场,针对学生市场的未来空间或许不如网贷的其他细分市场。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