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德国模式:严守货币紧缩控通胀底线 供给侧改革迎来牛市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5-16 01:32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黄修眉    

    ◎每经记者 黄修眉

    “德国制造”享誉全球,“德国经济的奇迹”,这些词汇都是对1965年前德国(当时的联邦德国,下同)经济进入增速换挡期前的称赞。但实际上,长期作为欧洲经济龙头的德国,也在1966~1967年经历了经济增长猛降甚至接近零的阶段。

    从经济奇迹到增速为零

    每经投资宝(微信公众号:mjtzb2)记者注意到,1951~1965年间,德国的GDP平均增长率达到6.6%,德国经济发展呈现出增长率高、价格稳定、失业稳步减少的特点,“德国制造”享誉全球,人们称这一时期的德国经济为“经济奇迹”。在经历15年平均增速6.6%的高速经济增长期后,德国于1965年开始增速换挡。

    1965年以后,越南战争和巨额财政赤字导致了美国的通货膨胀,并引发美元贬值压力,大量投机资本涌入德国。1964~1965年当德国再次出现流动性输入的通胀压力时,联邦银行采取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

    不过,1966年德国爆发了二战后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经济增速由上一年的5.1%下降到3%,1967年进一步下降至0.3%。与此同时,1967年英镑贬值危机和1968年法国骚乱进一步恶化了外部经济形势。自此,德国经济结束了高增长,开始增长阶段转换。1967年~1982年,德国进入中速增长期。

    供给侧改革见效股市迎长牛

    1965~1975年间,德国在增速换挡期为控通胀采取了偏紧的货币政策,当时无风险利率高达8%左右,股市经历着熊市。

    事实上,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以后,德国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进展缓慢,对钢铁、采煤、造船等传统工业部门的长期补贴延缓了结构变革的进程,对发展电子等新兴部门的意义认识不足,在生产率上远远落后于日本,产能利用率持续下降;在经济赖以增长的出口领域,德国日益受到来自日本的挑战。

    根据一组可查数据,1963年到1977年间,在世界重要工业品进口总额中,德国供货的钢铁下降0.3%、机器设备下降0.9%、汽车下降6.1%、电器电子下降2.1%、精密光学仪器下降6.7%,与此同时,日本供货的钢铁上升16.7%、机器设备上升7.5%、汽车上升14.6%、电器电子上升10.2%、精密光学仪器上升12.4%。

    这一影响不断发酵,1979年~1981年德国对外贸易连续三年出现逆差,官方货币马克在缺乏国际信心支持下,开始出现贬值趋势。为维护币值对外稳定,德国联邦银行选择维持紧缩的货币政策,进一步限制了通过逆周期货币政策实施经济刺激的可能性。

    1982年成为一个转折时期。当年末,德国开始供给侧改革,整顿财政,削减社会福利,压缩政府开支。带来的结果是:财政风险下降,无效融资需求收缩,贸易逆差得到扭转,联邦银行的贴现率和资本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得以稳定的下降,贴现率从1982年的7.5%下降到1987年12月的2.5%,长期国债收益率从1982年底的8%下降到1986年的6%。

    改革后,德国经济基本面全面向好,投资者风险偏好提升,居民财富的增长使其有富余的资金投入股市。

    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德国股市指数从1982年到1985年一路飙升,上市企业数量持续增加,资本市场得到突破性发展。1982年~1989年间,DAX指数增长了2.6倍。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经济L型潜藏能量 海外股市多迎长牛(下)

    下一篇

    日本模式:日经指数10余年难翻身 证券、地产等泡沫集中行业暴跌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