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正式迈入2.0版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4-18 01:08

      成都双创再上一个台阶。

    4月15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已经市政府审议通过。

    成都市科技局副局长丁小斌介绍,升级后的“创业天府”行动计划进一步突出深化改革,突出创新创业活动市场化、要素国际化、创新协同化和环境生态化,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厚植创新创业人才优势、升级创新创业孵化功能、夯实创新创业投融资支撑、营造创新创业一流生态、塑造“菁蓉汇”国际创业活动品牌,打造“创业之城、圆梦之都,成都创业、创业都成”城市品牌,加快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区域创新创业中心。

    值得注意的是,在体制机制改革上,成都接下来还将出台成果转化“新十条”,支持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措施。此外,成都还与四川大学战略合作,共同设立“海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协同引进基金”,在全球吸引高端人才。

    经过一年实践,“菁蓉汇”已日趋成熟。从2015年初打造“菁蓉汇”系列活动以来,成都已举办“菁蓉汇”系列活动100余场,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1200余场,40多万人(次)参与,促进了近300家创投机构与6200余家企业及团队实现对接,参演项目获得意向投资超过100亿元。

    4月15日,在“创业天府 菁蓉年汇·蓉漂嘉年华”上,创投教父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和硅谷神秘大咖、华瑞集团董事长、北京远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光均现身,为成都双创支招,并接受了《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寻找成都“独角兽”希望看到文化、技术创新

    ◎每经记者 吴林静

    从2015年开始,国际数据集团(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到成都的次数比往年频繁了许多。他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前成都主要是基建、制造等产业,这几年冒出许多创新创业的团队,才有了适合IDG定位的投资机会。

    2015年,IDG在成都成立了IDG互联网+创业基金,扶持成都互联网+旅游、文化、创意等领域的发展。4月15日晚,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科技局承办、光谷创业咖啡协办的“创业天府 菁蓉年汇·蓉漂嘉年华”在成都举行。熊晓鸽再次来到成都,当“创业天府”迈入2.0时代,他希望能够在成都寻找到下一个“独角兽”。

    To B公司更易产生“独角兽”

    所谓“独角兽”,是被投的企业能够快速达到超过10亿美元的估值。而“独角兽”产生的领域,熊晓鸽认为做To B业务的企业比做To C的可能性更大。

    “中国的风投基本上都投向了To C的领域。”说起目前风投的倾向,熊晓鸽分析,相比而言,美国的风险投资大概40%都用在To B的领域上。

    在美国,市场规模大的行业并不是做To C的,更多是企业级的服务公司。熊晓鸽思考,类似甲骨文、SAP这样的企业级服务公司,为什么在中国没有出现更多,“除了BAT,初创公司基本上处于为个人客户提供服务,即瞄准的是To C的市场”,据熊晓鸽介绍,在美国,“有很多新公司可能不出名,但他的规模可能比To C的公司大很多,而且更稳定。”

    这一思路影响着IDG资本的投资偏好。中国第一轮互联网创业浪潮,成就了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这些在中国互联网行业已经响当当的名字,在他们背后都有熊晓鸽和IDG的身影。

    “在成都,在今天这个时候,寻找‘独角兽’已经不再是一个梦想”,熊晓鸽告诉记者,“独角兽”出现的地方往往都有好的文化氛围、创新的意识和很好的创业氛围,成都有这样的土壤,“这两年来成都,每一次都觉得特别振奋。”

    “成都适合文化、技术创业”

    To B的企业级服务公司是一大风口,在熊晓鸽看来,成都的文化产业和科技产业同样是值得深挖的领域。

    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熊晓鸽打趣地说,“我总在想,大家都知道湖南电视台搞了《超级女声》,但是过去的超女冠军,怎么每次都是四川的女孩呢?”

    事实上,在文化产业的投资上,熊晓鸽可谓战功赫赫。早在2005年,IDG就跟张艺谋和王朝歌、樊跃团队合作,投资“印象”系列演出。同时跟中青旅一起合作,在浙江乌镇做了成功的投资。2010年,IDG资本入股了美国传奇影视公司,就在当年,该公司出品的《盗梦空间》在中国拿下5亿元票房的成绩,对此熊晓鸽评价,“这是我在历史上投资最快,投的最多的公司,也取得了很好的收益。”

    美国文化产业的现有模式不一定适合中国,熊晓鸽曾表示,“移动互联网一定是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绝佳机会。”

    多次来到文化氛围浓厚的成都,本想把此前投资文化产业的经验跟成都的合作伙伴结合起来,投一些更牛的公司,却没能如愿。当记者问是否看好了什么项目时,熊晓鸽却反问,成都在文化产业上有哪些公司。

    文化娱乐在人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包括体育、健身、旅游、文化等方面的资源,怎么结合起来搞一个更多的合作”是熊晓鸽和他的团队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他认为成都有很多文化IP并没有开发出来,需要成都的创业团队去做。

    记者注意到,熊晓鸽曾表示,“我们都在谈‘风口’,我觉得各行各业都有可能出现,其中技术就是很关键的‘风口’。”熊晓鸽说,目前谈到创新,无非是技术上的创新和商业模式上的创新,在他此前看过的项目中,技术创新非常少,商业创新多,但很容易被复制。面对成都的创业者,熊晓鸽表示,他希望步入2.0时代的创业天府,能够出现更多的技术创新。

    华瑞集团董事长陈立光:成立4亿基金投成都创业公司

    ◎每经记者 黄丽

    12年的美国学习和工作,让华瑞世纪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华瑞集团)董事长、北京远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立光感受到了硅谷之所以为“硅谷”的道理。硅谷能成为创业神话,他认为有三点重要的原因:环境、人才和资金。

    4月15日,在成都“创业天府 菁蓉年汇·蓉漂嘉年华”活动上,陈立光在演讲中称,成都作为“天府之国”有先天的创业环境优势,为了响应成都的号召,支持成都的创业,他透露,华瑞集团创立了布斯投资,将注册4亿元的基金,专注用于投资成都的高新技术和文化相关的企业。

    三年前就投资过Uber公司的陈立光,此前在硅谷就投了一些新的科技公司,他称Uber投资回报率三年已经翻了一番。不过,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他也坦言,硅谷有百年的创业文化和历史,相比之下,国内的很多创业者“比较盲目,有时候一拥而上,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成就硅谷有三大要素”

    1993年前往美国留学,2005年回国创立华瑞集团,目前,陈立光的投资已经覆盖到了能源、科技、医疗、金融等领域。

    1999年从芝加哥大学MBA毕业以后,陈立光只在麦肯锡咨询干了短短半年就决定投奔硅谷。此后,陈立光感受到了硅谷的神奇。从上世纪60年代的半导体,到90年代的谷歌、雅虎,再到时下最热的Facebook、苹果、youtube以及风投们正追捧的AI、VR,硅谷随着生命周期的发展,在不断地进步,这也让陈立光发现,“硅谷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而让陈立光认为最神奇的地方是,仅硅谷排名前几的几家大公司的市值就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国家的GDP。陈立光给出的数据显示,排名靠前谷歌、苹果、Facebook、甲骨文、英特尔、cisco公司市值,加起来就达到1940亿美元,而GDP全球排名中意大利是1953亿,硅谷就仅次于意大利。这还仅仅是硅谷几家代表公司的市值而已。

    在陈立光看来,环境、人才、资金是成就硅谷的三大要素。一方面,硅谷除了有非常好的自然环境外,创业氛围非常浓,且允许甚至鼓励失败,政府也不干涉创业企业的发展;其次是人才,硅谷文化多元、包容,能吸引人才且留得住;此外,美国三分之一的风险投资是投在硅谷,且针对不同的行业有不同的资金投资,分工明确。

    准备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

    如今,回国做投资后,陈立光非常关注国内的创业环境。今年3月份在博鳌论坛上,他们一行人还专门得到李克强总理接见,并向总理提出希望出台更多政策支持创业的意见。

    由于长期接触和观察美国硅谷的创业情况,因此陈立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外创业者经验比较丰富,定位找得很准,所以成功概率比较高,而国内则比较盲目,有时候一呼而上,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像硅谷的很多企业,基本都有自己的特色。

    不过他亦认为,成都创业环境总体是好的,政府高度重视,创业热情也高涨,只是需要时间,“毕竟成都的创业历史没有那么长”。他还透露,目前他自己已经在成都成立了布斯投资,“响应成都的号召,跟政府一起搞个基金,现在注册资本准备放4亿元,主要投资成都的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相关的产业。”

    在他看来,成都有优于“北上广深”的优势,“‘北上广深’人力成本很高,很多年轻人在那里难以可持续发展,干几年要成家立业,就待不住了。”陈立光向记者透露,华瑞集团旗下的远特科技正准备在成都设立100人左右的研发中心,就是看中了成都的人才资源。

    “我们不愿意员工干几年就走了,所以决定在成都成立研发中心。”他认为,相对来说,成都的稳定性更好,特别是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有优势,“成都生活成本低很多,更容易沉淀下来,专注下来做很多事情。”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基金经理持现增多 美银美林:股市“虚假繁荣”中

    下一篇

    IDG资本创始合伙人熊晓鸽:寻找成都“独角兽”希望看到文化、技术创新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