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深耕三年、据称已在实时公交领域排位全国第一的“车来了”在北京举行发布会,阐述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覆盖全国100个城市、总用户量突破一亿以及日活跃用户超过1千万。
每经编辑 李卓
每经记者 李卓
相比最近三年打车软件的风起云涌,同样是出行领域、同处“互联网+”风口下的实时公交,市场则显得略为沉寂。
3月28日,深耕三年、据称已在实时公交领域排位全国第一的“车来了”在北京举行发布会,阐述2016年公司发展战略:覆盖全国100个城市、总用户量突破一亿以及日活跃用户超过1千万。
要知道,“1千万日活跃用户”意味着在绝大多数的一二线城市,将超过美团这样的生活服务类APP。正因为此,有业界人士认为,作为出行领域里的最后一块版图,实时公交的“风口”终于要来了。
起步3年去年终覆盖60城
虽然一出生就“风华正茂”,截至目前,车来了已经先后得到雷军、徐小平、袁岳天使投资,以及阿里、宽带、东方弘道的三轮投资。但在巨大的“互联网+出行”的风口之下,车来了自诞生之日起,就不可避免地笼罩在与BAT(百度、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首字母缩写)的“恐龙阴影”里。
“百度地图2013年就正式进入实时公交领域,腾讯2014年紧追其后;还有高德地图等。我们除了快速发展,别无出路。”邵凌霜在会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
邵凌霜解释,相比打车软件,从2013年、甚至更早就开始起跑的实时公交,风口之所以姗姗来迟,主要因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全国要跟各地做大量的沟通工作;另一方面,国家对公交有一个非常宏大的目标,而在这个目标之下,它的基础设施建设实际是比较薄弱的。“困难远大于出租车和专车。”
也正因如此,在2013年,车来了在全国只拿下4个城市;2014年不过15个城市。
直到2015年,才真正算得上蓬勃发展——覆盖了全国60个城市,用户量达到4000万水平,在2014年的基础上实现了跳跃式的5倍增长。
邵凌霜同时告诉记者,目前全国公交日出行人次是2.8亿人次,远远大于出租车和专车所承载的乘客量总和;日活跃用户至少可以达到5000万。对照这个数据,实时公交未来几年的增长空间仍然相当可观。
此外,除了面向个人,满足用户出行、实时路况、用户间交通信息外,实时公交产品另一项服务,是面向宏观的决策分析,如对城市线网规划、乃至交通拥堵成因进行分析等。
盈利模式还没有明确时间表
“没有实时公交,何谈移动出行?”邵凌霜在演讲中强调,实时公交已经成为“互联网+交通”细分市场里的绝对刚需。也正因如此,实时公交成为出行类产品的必争之地。一些巨头已将该领域列为2016年的战略重点。
除此之外,许多拥有数据优势的本土公交集团也已经意识到公交大数据背后的价值,争相开发,切入这块蛋糕。
但在邵凌霜看来,车来了目前对标的竞争对手主要还是地图类企业。邵凌霜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因为公共交通领域的信息化服务基础薄弱、数据质量差别大,精准度成为其中的核心命脉。因此,在和巨头的竞争中,公司的主要策略是充分发挥作为一个技术导向公司的优势。
至于外界普遍评论,现在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将来不是被BAT打死,就是被BAT合并,邵凌峰笑着表示,依照公司目前的竞争优势看还不会被吃掉,公司也会坚持独立发展。
关于盈利模式,邵凌霜在答记者问时则表示,这里面一块是指业务发展方向;另一块从用户使用上看,有等车、上车、乘车、下车一系列过程,每一个背后都隐藏着商业价值空间。
“比如上车这一瞬间,公交支付,这是现在非常火热的地带。”邵凌霜举例,“下车之后可以做什么事情?是不是要买菜、买水果?”邵凌霜透露,公司今年将就此和O2O企业进行比较广泛的合作,包括社区性的互动开发等。同时,公司暂时不会设置特别明确的盈利时间表,投资人也希望公司首先把实时公交蛋糕做得更大。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