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拿钱拿到手软,集运动员裁判员于一身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王辛夷
国际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的标志。东方IC
每经记者 王辛夷
最近两天,穆迪算是跟中国杠上了。这家国际知名的评级机构先是在3月2日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从稳定调至负面,紧接着38家国有企业也步了后尘,理由是中央政府提供支持的能力总体上可能弱于穆迪此前的评估。
对于穆迪此举,国内的声音大多数认为其“缺乏全面眼光”。事实上,穆迪缺乏的远不止眼光这么简单。
评级机构拿钱手也软
国际顶尖的评级机构一共有三家,标准普尔、穆迪和惠誉国际,前两家都是清朝就成立了,最年轻的惠誉今年也一百多岁了。
话说密西西比河的浪花淘尽英雄,这三家评级机构能够在一个多世纪的风浪中屹立至今,并且在信用评级领域实现三分天下,当然不是等闲之辈,他们今天“呼风唤雨”的影响力也是来自多年的信用积累。
如果他们给某个债券打出了较高的信用评级,就说明这个债券的违约风险低,发行方就可以用更低的利息获得更多的资金,所以不论是公司还是国家,当然都希望能获得这三家机构的好评。
可是评级机构并非公益组织,让他们评级可不是免费的,客户需要交纳一大笔评级费用才能得到这个评级。
这样问题就来了,客户花钱让你评级,当然希望你的评级符合预期,如果你给出一个不理想的评级得罪了客户,岂不等于断了自己的财路?
穆迪前高管威廉·哈林顿曾向美国证监会爆料,这样的利益冲突在穆迪的运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它促使公司中的每一个人,包括分析师,给发行人想要的评级,否则客户就会流失到其他评级机构。
就算分析师没有“把灵魂卖给魔鬼”,他们也未必能做出公正的判断。威廉·哈林顿介绍,客户经常会实施电话轰炸或者频繁地开会,想方设法让分析师回心转意,给客户期望的评级。
裁判员与运动员其实是一家
别急,这事还没完,靠公信力吃饭的评级机构背后还有很多猫腻。
在穆迪的大股东列表中,《每日经济新闻》看到了摩根士丹利、T. Rowe Price Associates等大型投资银行及基金公司的身影,而这些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行债券、销售债券、购买债券。给自己的股东打分,评级机构能公正吗?
当然了,三大评级机构都是百年老店,有着很高的公信力,可是这样的质疑也并非空穴来风。
在雷曼兄弟倒闭前,穆迪给出的评级仍然是2A级,也就是仅次于最优的第二档评级。仔细一看,雷曼公司旗下的纽伯格伯曼投资公司,正是穆迪的第七大股东。
更为明显的,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许多房产类债券的评级都是最好的3A级,而这些债券的发行方有不少都是穆迪、标普的大股东。事实上,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过程,正是穆迪这样的评级机构业务急速扩张时期。
威廉·哈灵顿称,在房地产泡沫风险加大时,穆迪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并会导致哪些后果,但最终给出的评级结果比分析师的判断高得多。
卖债券的人,找自己投资的评级公司来给自己的债券评级,这个逻辑和王婆卖瓜基本一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点评说,评级公司有投行做最大的股东,又有了评级机构做金融服务,可以说市场的裁判员和运动员是一家人。
评级机构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穆迪曾经的总部入口上方写着“信用:人与人间的信心所系。”讽刺的是,在过去几年里,三大评级机构的自身信用大有晚节不保之势,他们的评级也经常有失水准。
2011年,丹麦资产担保债券在受到穆迪的降级警告后,指数大涨6.3%至历史新高,穆迪的降级警告成了业内笑柄,其专业水准也受到了质疑。
这一点在其对一个国家的主权信用进行评级的时候更是明显。《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到,原则上说来,信贷评级需要以过去违约情况的统计模型为基础。这在评价公司信用的时候没什么问题,可是现实中极少有国家违约,主权评级常常要依靠依分析师靠主观的判断。
专业水准受到质疑还在其次,三大评级机构的最大麻烦在于道德问题。由于他们在金融危机爆发前为华尔街制造出的大量“有毒”债券贴上了安全标签,对国际金融稳定造成了极大破坏。穆迪的一位高管当时表示:“为了赚钱,我们把灵魂卖给了魔鬼。”
危机爆发后,三家机构纷纷陷入了“调查门”。美国司法部在2013年对标普提起民事诉讼,索赔50亿美元。去年1月,美国证监会披露的文件显示,由于标普为招徕业务进行虚假评级,受到了7700万美元的惩罚。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