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后,多家险企和互联网平台针对春运返乡和出行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如春节烟花爆竹意外险、返乡险、综合交通意外险等,在保险机构大力营销下,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究竟如何?
每经编辑 每经实习记者 袁园
◎每经实习记者 袁园
春节前后,多家险企和互联网平台针对春运返乡和出行推出相应的保险产品,如春节烟花爆竹意外险、返乡险、综合交通意外险等,在保险机构大力营销下,这些产品的销售情况究竟如何?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梳理淘宝天猫商城各保险销售平台旗舰店和保险企业旗舰店销售数据发现,春运期间,各家平台针对出行的意外险、航延险等产品均有较高的成单量,有些甚至在春节期间达到上千订单。
对此,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对保障意识的增强,人们对保险的认知也更深刻,开始意识到保险对出行的重要性。此外,互联网保险购买、理赔的便捷性和保险公司及平台促销行为,也是成交量增加的原因。
意外险、航延险受青睐
春节长假已基本结束,险企的假期营销也告一段落,也到了清点“战果”的时候。
记者梳理了淘宝天猫商城针对春节假期销售的保险产品发现,针对出行的意外险、航延险最受欢迎,如中国平安的航班延误险、富德生命人寿的旅游保险、中国人保的旅游意外保险、民生保险的火车意外险等。据记者不完全统计,在2月3~14日,这些产品的最高下单量能达到上千单,最低的也有200单左右,价格则多在10元、20元左右。
除了淘宝平台,互联网保险平台也呈现这一趋势。
开心保保险网数据显示,开心保用户春节主要购买产品为境外旅游保险和航班延误险,开心保安联境外旅游保险、人保超白金航空保障计划、平安开心保航班延误保障等产品销售火爆;支付宝推出的春节期间出行安全、食品安全、鞭炮安全、家庭财产安全等保险产品,累计投保人数已经超过1000万。
慧择保险网副总蒋力表示,随着春节期间外出旅游、回家人数的增加,这些与出行相关的保险产品自然就成为首选。春节期间,其平台成单量约在10000单左右,较去年增加一倍多。
业内人士分析称,春节保险产品销售走高跟人们保险意识增强有关,但更为重要的原因还在于保险机构。保险机构针对春节出行推出的保险品种越来越多,这些产品不再是噱头,以贴合民生和实用为主,比如旅游意外险、家财险等,满足了用户的保障需求。此外,通过互联网下单,这些产品的投保也更方便。
网销产品更贴近民生
值得一提的是,相比往年节假日,今年针对春节设计产品的险企越来越多,而产品不仅更贴近民生,销售结构也有所变化。
资料显示,春节期间,大中小型险企均推出了相关产品,约有10多种不同保险产品上架,包括家财险、食品安全险、火车意外险、鞭炮意外险等。这些产品的保障范围更贴合实际生活和用户需求,赔付金额也更加合理。以华安保险推出的“吃货无忧险”为例,投保人如因急性肠胃炎而产生的门诊/住院,可获1000元的保额赔付,同时还涵盖10万元食物中毒身故赔偿。
需要注意的是,往年节假日险企推出的产品多为健康险和理财险。在以高收益、高保额为噱头吸引用户的同时,这些产品的购买价格也相对较高,如万能险、防癌险、养老年金保险等。那么,推动险企改变原来假日营销和产品销售策略的原因是什么呢?
业内人士分析称,这跟网销渠道的特点、市场需求和监管有关。首先,互联网的特点是便捷,这决定了网销保险产品必须简单,太复杂的产品很难在网上售卖,而且由于购买金额较大,很难快速完成交易。相反,结合场景和针对出行的小额保险产品更容易为用户接受,而且利用假日出行的人也越来越多,比较贴合节日需求。其次,监管部门正在加强对险企的理财产品,尤其是万能险的监管,消费者的理财意识也在增强,而且这种产品属于普通产品,节日期间的市场需求不会发生变化。
北京工商大学保险系主任王绪瑾表示,这个变化说明险企越来越适应市场需求,开始根据市场研制和销售产品,并调整不同时期的产品市场结构,以满足用户需求。同时,这也说明市场在配置资源,市场用需求来告诉险企需要推出哪些产品。“可以预见的是,这个趋势会越来越明显,险企也会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和研发。”
境外医疗理赔以小额为主
开心保数据显示,2月1~15日,开心保航班延误理赔总量达182起,理赔金额总计72458.21元,较1月增长4.44倍,已成为春节期间产生最多的理赔案件,理赔率较高的地区为上海、浙江、北京、广州。
而慧择保险网的理赔案件集中在境外医疗方面。数据显示,春节期间,该平台收到的理赔报案约为340单左右,以小额理赔为主,最高的也就2000元左右。
蒋力表示,境外医疗在理赔案件中占比较高,成为了春节理赔的主要部分,而随着商业车险改革的落地,车险理赔的占比正在相应下降。
业内人士表示,节假日期间,通常会遇到很多意外情况。比如,今年春节期间,降雪导致的航班延误和取消等,都会影响到出行和自身安全,如未投保,则会增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和经济损失;而且现在互联网保险发展迅速,投保十分方便、价格也不贵,最好是购买一份相应的保险来保障出行安全,以减少自身麻烦。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