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将至,不少朋友都选择出境游来犒劳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和家人,或出发在即,或已在路上。出游在外,开心当然最重要了。为了让您的旅途更安心,避免开心变闹心,每经小编在春节到来之际特别推出出境游盘点——这些陷阱要当心。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李卓
春节假期将至,不少朋友都选择出境游来犒劳辛苦了一年的自己和家人,或出发在即,或已在路上。出游在外,开心当然最重要了。为了让您的旅途更安心,避免开心变闹心,每经小编在春节到来之际特别推出出境游盘点——这些陷阱要当心。
低价团陷阱
出境游,低价团陷阱首当其冲。
假期在即。很多朋友考虑到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规划自助游,往往选择旅行社的跟团游。但据每经小编了解,"零团费"在过去一段时间的集中整治中虽然已经减少许多,但披上"马甲"的低价团、特价团、超值团等依然不在少数。强制购物、劣质团餐、景区点到为止……这些低价团陷阱仍然屡见不鲜,尤其境外游很多时候更加被动。
1、选择有资质的旅行社。切不可贪图便宜贸然参加低价旅游团。
2、签订规范旅游合同。明确约定旅游行程中交通、住宿、餐饮服务、购物次数及自费项目等,并由旅游者本人签字和加盖组团社公章,双方各持一份。而无旅游经营资质的"黑社"最大特征就是不与旅游者签订规范旅游合同。
3、切勿轻易在境外报名参加当地"低价团"。
专家提醒,我国游客与境外旅行社签订的旅游合同原则上不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的约束和保护,如果没有足够证据证明境内旅行社有参与、诱导行为,一旦发生纠纷,无法依据旅游法的相关规定维护自身权益。
总之一句话:"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低价位就是把一次收费变为两次、多次收费,出发时没有交够的团费到了国外必须补上,否则吃、住、交通、景点门票、导游费等谁来替你买单?
购物陷阱
外出旅游,购物已是国人的习惯,尤其出境游的时候,购物更加疯狂。而近年来,随着自由行大幅度增加,购物问题不仅仅可能出现在旅游团队中,更多开始出现在自助游当中,而单枪匹马维权更是困难重重。购物纠纷的新难点也不仅仅在于假冒伪劣,还包括价格虚高、价值莫辨、以次充好等,升级得越来越难以维权,甚至无法维权。
购物陷阱严重降低旅游质量,防不胜防。每经小编整理了几种常见陷阱,提请注意。
1、有些"免税店"价格比超市还贵。一些非正规的地接社、黑导游等带游客去偏僻地方的所谓免税店购物,是长期存在也是最常见的"购物陷阱"。这些商店的化妆品、"健康"食品、"新科技"产品等往往售价比进价高出数倍,还有的干脆就是假冒伪劣产品。
2、珠宝购买真假难辨。在境外旅游,人们通常都会认为在原产地购买的产品才是便宜而且质量上乘的,尤其是珠宝。专家提醒,身处陌生的环境中,加之旅游城市新鲜感,容易让人降低判断力。如果不是"专业人士+火眼金睛",比如,在泰国、斯里兰卡、缅甸等旅游区是很难买到天然红蓝宝石的,大多是合成、充填宝石或者铍扩散蓝宝石。商贩在推销时,会配以特殊的灯光,让你无法看清楚宝石的真实面目。
3、来历不明商品藏隐患。据《经济参考报》报道,在泰国,有客人曾图方便在路边买了个人兜售的电话卡,之后屡受推销短信及电话的骚扰,甚至微信号被盗,被冒名向其朋友借钱。泰国自2015年7月起实施电话卡实名制,外国人买电话卡需出示护照登记姓名。新卡在便利店有售。一切未经登记却已开通的电话卡都不是新卡,使用这样的电话卡或将泄露个人信息。
4、购物消费要入乡随俗,尤其不可违反当地法规。比如,去肯尼亚不要购买和携带象牙、犀牛角、野猪牙和毛皮等野生动物制品,否则会被依法没收,处以6个月以上监禁或巨额罚款。俄罗斯对于贵金属和宝石有出入境限制,如蜜蜡原石不可携带出境。
5、用餐消费要当心。用餐消费已经成为购物消费中的另一大陷阱。不仅点餐前务必看清货币单位,有报道称,导游诱导游客在温泉旅馆吃高价生鱼片。日本一些餐馆也与非正规的地接社和黑导游勾结,以一般牛肉冒充高价神户牛肉,以普通螃蟹冒充帝王蟹等,坑骗游客。
此外,国内出境游运营商众信旅游的相关人士,根据往年春节出游人群消费行为进行分析,给《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发来了一份有关春节出境游的消费攻略:
Tip 1 : 小宗采购用当地货币
境外消费,当地货币必不可少。受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的影响,已经确定春节出境游计划的游客更应提前做好货币兑换工作。一般情况下,银行网点除美元、欧元等大国外币外的其他外币均需提前预约,并在2-3个工作日后再次前往该银行,排队在窗口进行兑换。
Tip 2 : 大宗消费用"银联"
人民币汇率持续走低,由于出境游产品采购周期较长,众信旅游春节旅游产品价格并未上涨,然而游客在境外的消费行为则受到了稍许影响。众信旅游建议,不妨选择在与"银联"合作的境外店铺进行购物,全程采用人民币作为唯一结算货币,可免除汇率波动的影响。
Tip 3 : 预留足够退税时间
游客在境外购买大宗商品时,一般来讲退税工作是必不可少的。众信旅游建议,游客境外消费时应注意商场是否标有"Tax Free"等退税标志,当购买物品价格达到最低退税额标准时,应按照店员的指引填写退税单,凭此在离境机场办理商品退税,从而避免不必要的财产损失。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春节为中国游客出境旅游旺季,游客应至少提前5个小时到达当地机场,为退税、登机牌办理等工作预留出足够时间。
除此之外,游客在美国消费时应注意当地会对商品进行"加税"而非"退税",在购买商品时会在标价的基础上加收当地税金,且各州之间税金略有不同,游客在购买时应注意计算实际价格。然而,游客也无需对美国消费过于担心,由于当地物品本身定价较低的原因,部分商品及时加收税金性价比也十分可观,是十分实惠的选择。
漫游陷阱
随着移动生活的进一步普及,WiFi已经成为出境游客的刚性需求。而尽管"天价漫游费"已经是老生常谈,但是依然无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据每经小编了解,目前的出境漫游主要有四种方式:漫游地有线或者免费WiFi、归属地运营商数据漫游、境外漫游WiFi租赁以及购买当地手机卡。
这四种方式虽各有优势,但仍不同程度存在痛点。比如漫游地免费WiFi信息安全无法保障、无法随时随地使用;归属地运营商数据漫游资费最贵;境外漫游WiFi租赁品牌混乱、产品质量良莠不齐;购买当地手机卡需要换卡或多带设备,使用流程复杂,售后服务难等。
问题一:哪些手机要防"天价流量费"?
一位就职于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的业内人士表示:只要一部手机具备信号、手机已打开上网功能、用户号码已开通上网功能三项条件,这就是一部具备完善上网条件的手机。不少人担心出国后影响客户、家人的联系,都会在出行前开通"国际漫游"功能,让出国后流量和通话功能不受影响,如果携带这样的手机出境,就要当心"流量蒸发"问题了。
问题二:关闭"蜂窝数据"功能或关机管用吗?
有些人说,我出国前把手机设置里的"数据漫游"或者"蜂窝数据"关掉,流量总不会无缘无故被消耗了吧?答案是否定的,很多手机软件内置了第三方"流氓软件",其默认有很高的权限,即便蜂窝数据关闭,也能在后台自动获取通讯录、向服务器更新信息、通过GPS收发数据等。中国移动温州分公司有关人士表示,他们接收到的投诉中有七成的超额流量都是由内置软件和广告无形中消耗的,而非用户自己使用的。当然,如果你选择关机,这肯定能避免无端消耗流量,但岂不是等于带了一块砖头出国?一旦在国外开机,累积未接收的手机报、彩信等便会"蜂拥而至",依旧会造成高额流量。
问题三:在国外晒朋友圈的照片缘何收到"天价"流量账单?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无论你包了多少国内流量,在海外都是不通用的,且按照超额流量计费。境外流量的基本资费大约0.02元/KB,听起来很便宜,其实不然,1M(1024KB)流量就等于20.48元了。假设用苹果手机拍摄一张图片,无压缩情况下大概2M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无压缩上传10张照片到朋友圈,就得花去四五百元。接收图片同样耗费流量,每次不经意刷新朋友圈、微博的瞬间,不知不觉就溜走了10~20元,当下流行的微信"打飞机"游戏,流量消耗速度则是普通软件的两三倍。
如何才能规避高额流量的产生呢?
1、彻底关手机上网和彩信收发功能:关闭方式有两种,一是使用本机拨打运营商客服热线(如移动客户拨打10086),二是直接前往运营商营业厅办理。
2、充分利用免费WiFi:欧美国家在商场、餐馆、酒店等公共设施区域几乎都有WiFi信号覆盖,可以随时"蹭网"。东南亚一些国家WiFi信号不全,但也有诱人的"免费大餐",比如中国旅客在泰国各大机场True Move的服务台出示护照后,可以免费领取定制3G手机SIM卡,内置20MB上网流量及部分话费,据说在泰国境内上网可尽情享受"神一样的速度"。另外需注意,在境外的有些酒店房间虽有无线信号,但收费很高,游客使用前务必要问清收费标准,但酒店大堂的WiFi基本上都是免费的。
3、多带一个手机:一个手机用来与国内通话,另一个手机装上当地的SIM卡,办理当地的流量套餐,上网就很便宜了。另外,国外出售的SIM卡基本上是标准卡,如果你要将卡插入iPhone5、iPhone4S上使用,最好自备一个剪卡器,根据需要自行剪卡比较方便。
4、关闭"自动更新":养成定时查看后台运行程序的习惯,出境前果断关闭具有手机"自动更新"功能的程序。必要的话可以下载一个流量监控软件,能够实时统计本机上网时长和流量,一旦发现流量异常增加,能及时采取措施。
5、办理境外上网优惠套餐:出境前向国内通讯运营商开通境外上网优惠套餐。出境前及时办理就能避免不知不觉跌入"流量陷阱"的尴尬了。
6、租赁全球漫游随身WiFi。对于只是偶尔出国旅游一下或者出趟差,租个全球漫游随身WiFi也许是最好的选择。但一定要注意选择有保障的品牌商。
安全出游
最后,春节出境游,什么最重要?安全!
据新华社驻世界各地的记者发回报道,从防盗抢、防溺水、远离凶猛动物、交通安全、安全局势等方面,为中国游客提出安全出游建议。
1、防盗防抢不"露财"
中国游客喜爱的热门境外游目的地治安状况总体良好,但在一些旅游景点和公共场所,针对华人和中国游客的抢劫、盗窃案件时有发生。
作为世界第一旅游大国,法国是很多中国游客前往欧洲的必到之处,但那里同时是国人被盗抢的重灾区。中国驻法国大使馆已多次发布《赴法国旅行提醒》,建议中国游客避免随身携带大量现金,尽量刷卡消费,钱财或贵重物品勿外露等,保护好自己的人身和财物安全。
在东南亚国家,飞车抢劫事件屡见不鲜。在印尼雅加达和巴厘岛、泰国普吉岛、柬埔寨金边和暹粒等地,都发生过针对中国游客的骑摩托车抢劫事件。因此建议国人在旅行期间携带双肩包、斜挎包或者腰包,女士尤其注意不要带手提包,因大多数飞车抢夺的目标为携带手提包的女士。同时,注意将财物分开存放,以免被飞车抢劫一空。
2、谨慎"自拍"防溺水
寒冷的冬季到东南亚国家享受阳光沙滩、下海畅游,确是乐事,但如果忽视安全,不免"乐极生悲"。
近年来,中国公民境外出游时不幸溺水身亡事件时有发生。印尼巴厘岛附近部分海域风大浪急,下海游泳风险较大,游客应谨慎下海。在泰国,不适合游玩的海域会插有红色警示旗,游客下水前应先观察周围是否有相关安全提示。此外,参加海上摩托艇、香蕉船、降落伞等水上项目应通过正规旅行社安排,在配备有急救人员和设施的场所进行。参加浮潜等项目前应谨慎评估自身状况,谨慎使用浮潜面罩,避免因操作不当造成呛水而发生意外。
游客因拍照或自拍引发的安全事故也层出不穷。去年12月31日,一对中国夫妇在巴厘岛海神庙游览时坠落15米高的悬崖,妻子因头部受伤去世,丈夫落入海中负伤。目击者称,他们是在自拍时不慎坠落的。
3、接触动物忌"亲密"
近期,中国游客在泰国接连发生多起与动物有关的突发安全事故,如亲吻蟒蛇被咬伤鼻子、骑大象摔倒致重伤昏迷、与鳄鱼合影被咬伤腿等。这些事故再次为我们敲响了旅游安全的警钟。
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发布安全提示说,泰国某些景点会推出"与动物亲密接触"的节目,但专业防护措施和中文警示相对缺乏,甚至没有。因此建议国人与动物亲密接触时谨慎评估风险,同时特别呼吁游客购买意外保险,增强应对不测事故的经济保障能力,防患于未然。
此外,在巴厘岛圣猴森林公园、情人崖等景点内遍布猕猴,这些猴子毫不怕生,见到游客主动乞食,常有游客的眼镜、衣服被扯坏,到访游客需谨防猴子骚扰。
在野生动物资源丰富的肯尼亚,不少保护区推出新的旅游线路,游客可在白天或晚上不同时间段搜寻和近距离观察野生动物习性。需注意的是,游客必须坐在保护区提供的车辆里,严格遵守陪同巡逻员提出的安全注意事项,不要随意下车走动、给动物喂食或拍照。2013年,一名中国女游客据称因试图给纳瓦沙湖中的小河马拍照而遭到成年母河马袭击,最终不治身亡。
4、驾旅游要"守法"
如今,越来越多的国人出境时选择自驾游,不过事先了解当地交通规则和路况等信息十分重要,在靠左行驶的国家,更要熟悉如何驾驶右舵汽车后再上路。
以美国自驾游为例。美国的交通规则与中国有些许不同,如美国的红色"停"标志在中国没有,在"停"标志前必须停车,待先到的横向车辆通过后,纵向再前行。还有右转遇红灯也必须先停车,左右看,确定不影响行人和其他车辆通行后才可右转。此外,还需注意停车规定,如马路边刷红漆的是消防通道不能停靠。
在澳大利亚、新西兰、泰国等靠左行驶的国家,交通规则与我国存在明显不同。游客须提早了解当地交通法规,在不熟悉路况的情况下更要安全谨慎驾驶。
此外,所租车辆存在安全隐患导致的交通事故也时有发生。2013年11月,13名中国游客所乘面包车在巴厘岛坠崖,4人身亡。旅游业内人士建议,游客选车时不能一味地比价,一分价钱一分货",低价的租车服务意"味着车辆保养不到位,存在安全隐患。
5、安全局势详了解
过去一年,法国、土耳其、印尼等多国遭受了恐怖袭击和恐怖威胁。到这些地区旅游是否安全,成为很多游客心中的疑问。
如专家所说,恐怖主义是全球公敌,并不仅仅针对某个国家,所以没有一个国家百分之百安全。建议游客在选择出游地前,详细了解目的地的安全局势,查看中国驻当地大使馆网站,仔细阅读有关安全提示和注意事项。
例如去土耳其旅游,当地旅游界人士就建议尽量不要前往土东南部和东部,那里因库尔德工人党武装频频和政府军发生冲突,安全局势紧张。
恐袭阴影下,多国都加强了旅游景点的巡逻和安检程序,意大利、柬埔寨等多国早已颁布无人机禁令。以意大利首都罗马为例,当地政府增派了8000余名警力部署在公交系统及各大旅游景点巡逻。
此外,游客尽量不要携带仿真武器和尖锐物品,以免安检出现问题;尽量结伴而行,避免到人员稀少的密林或未开放地区游玩;尽量不要前往人流密集场所。
格外提醒,在国外如遇紧急情况,请及时联系当地警方,中国驻当地使领馆。还可联系外交部全球领保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0086-0086-10-12308
(每经记者 李卓 综合钱江晚报、经济参考报、新华社、温州晚报等)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