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沪指月跌25%创历史之最 为什么2016年比2008年还要惨?

    每日经济新闻 2016-01-28 20:52

    截至1月28日收盘,1月份沪指累计下跌24.96%,而自从A股实行涨跌幅限制以来,此前的月度跌幅纪录是由2008年10月份保持的24.63%。因此有不少老股民感叹,今年1月比2008年还惨!

    每经编辑 每经记者 余强    

    每经记者 余强

    今天市场又跌了!昨日顽强守住的2700点,今日被无情击穿。

    1月份只剩最后一个交易日,从截至目前的月度数据来看,沪指已经超过2008年10月,创下了月度跌幅历史之最。截至1月28日收盘,1月份沪指累计下跌24.96%,而自从A股实行涨跌幅限制以来,此前的月度跌幅纪录是由2008年10月份保持的24.63%。因此有不少老股民感叹,今年1月比2008年还惨!



    市场为何在企稳之后再次暴跌,并创下月度跌幅纪录?相比2008年的市场,2016年到底惨在哪里?

    忧虑汇率波动

    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市场暴跌绝非简单的因素造成。

    首先,从汇率来看,2015年12月美国加息后,新兴市场国家的汇率和资本市场都遭受巨大冲击。对于历来情绪化较为严重的A股市场而言,对汇率波动的担忧进一步加剧了市场波动。

    从国内经济看,目前正处于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数据并不好看。2016年1月公布的2015年经济数据显示,GDP增长6.9%,创下了25年新低。

    不过,从2015年分季度经济数据披露后的市场走势来看,市场对于低增速经济数据的接受度正在不断提升。有分析人士表示,经济数据不好是预期中的事,经济减速是常态,市场会逐渐接受。

    刺激政策少

    1月份以来,A股市场可谓饱受摧残。开年首个交易日熔断机制正式实施,导致市场在4天内两度提前收盘,随后熔断机制暂停。此外,本月监管层虽然出台了减持新规,但不少公司股东陆续表示将通过大宗交易减持,如果接盘方在二级市场抛售,势必对股价造成极大压力。

    相比而言,2015年7月的那一轮救市行动力度更大,暂停IPO、出台减持禁令、证金公司巨资买入、监管层重拳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等对于市场恢复信心作用明显。

    2008年那一波市场暴跌后,国家同样打出了救市组合拳。宏观层面,国务院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央行降息等政策陆续出台,对于稳定市场有着重要作用;资金供给方面,放缓新股发行节奏、支持机构投资者入场、国资委支持央企增持或回购上市公司股份等措施对于恢复市场信心作用明显;此外,下调印花税等大大降低了投资者交易成本。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2016年1月以来,监管层除了及时叫停熔断机制、推出减持新规外,并无明显的刺激政策。前述市场分析人士表示,对于目前人心惶惶的A股市场来说,急需政策维稳。

    资金面去杠杆

    涨也杠杆,跌也杠杆。2015年上半年市场走出一波大牛市,在杠杆资金的推波助澜下涨势惊人。不过,当市场异常波动后,"去杠杆"要求严重,进一步加剧跌势。此后,随着清理配资结束,以及两融杠杆资金的规范,市场逐步企稳,并且国庆假期后连续数月反弹。不过,2016年1月市场再次大跌后,股权质押风险开始显现。随着市场进一步下跌,股权质押风险逐步上升,不少公司因此停牌。

    相比2008年,这一轮市场下跌的一大元凶便是去杠杆。去杠杆压力集中释放造成的抛压,推动市场进一步下跌,而股价下跌后,市场去杠杆的压力进一步增大,如此恶性循环,造成市场整体"压力山大"。

    私募斩仓危机

    2008年市场下跌之际,监管层曾鼓励发展机构投资者,随后对于基金的放行速度明显加快。近年来,私募资金逐渐发展成为市场的一支重要力量。不过,当下在遭遇市场下跌后,不少私募面临着清盘的窘境。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有数百只私募产品净值濒临0.7元的止损线。

    值得注意的是,净值跌入止损区间的不乏明星私募大佬的产品,不少公司更是旧痛添新伤,股灾中的清盘之痛还未彻底散去,这一轮暴跌又使公司陷入新一轮清盘危机。有分析人士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1月26日市场遭遇暴跌可能与私募产品止损盘集中斩仓有关。而对比2008年,当时私募基金尚未成气候,这部分抛压十分有限。

    版权声明

    1本文为《每日经济新闻》原创作品。

    2 未经《每日经济新闻》授权,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但不限于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等,违者必究。

    上一篇

    美联储如期不加息 全球金融市场暂获喘息

    下一篇

    春节抢红包的正确姿势:大数据告诉你什么时候买票,什么时候离场



    分享成功
    每日经济新闻客户端
    一款点开就不想离开的财经APP 免费下载体验